2019-03-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我需要吃維生素嗎?藥師:6種狀況適當補充即可
文:陳姵君 家佳聯合藥局 諮詢藥師喔~維生素,維生素,為何你是維生素?在18-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世界上開始流行著一種怪病,生病的人,全身浮腫,肌肉疼痛,四肢無力,腳腫得像酒甕,走起路來猶如萬針穿心,疼得直冒冷汗,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體虛,間歇性心律失常。什麼事都不能做,因此在西方語言中的詞多稱為Beriberi,由僧伽羅語引用過來,在僧伽羅語中是「不能不能」的意思,指為病重得不能做任何事。經過多位醫師及科學家的努力,發現食用精緻白米的族群,容易產生上述症狀,因此覺得此怪病一定跟米糠裡的某中成分有關,一直到1912年,才由波蘭的生物化學家卡西米爾·芬克(Kazimierz Funk)正式分離純化出來,並且第一次定義了vitamine這個詞,這是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e)縮寫而創造的新字,這個vitamine是vitamine B1,而怪病就是腳氣病。vitamine最初的定義,是維持某特定生物生命所需的微量有機含氮化合物,只要一點點就可以預防某些疾病,相反的只要缺少了就會產生某些怪病,後來研究多了,發現這維持某特定生物生命所需的微量有機化合物不一定是含氮化合物(譬如維生素C),就把英文中的e字去除,維生素=VITAMIN,是維持某特定生物生命所需的微量有機化合物,且必須由外界經由食物提供,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維持某特定生物生命所需,除了Vitamin以外,還有礦物質(含金屬與非金屬,又一需求量分成巨量元素鈣、氯、鎂、磷、鉀、鈉、硫,微量元素如鐵、矽、鋅、銅、碘、溴、硒、錳等。)以及每天必吃的醣類、脂質、蛋白質,還有很重要但常攝取不夠的水份,每日至少2000毫升。經過多年來全世界醫學及生物、化學家的努力,人類”維生素"的關卡已經破解完成,維生素的分類命名方法,是根據它的生理活性分類,不遵照依照結構式的分類方法,先發現的是A,之後是B,一直接著命名下去。維生素有脂溶性的A、D、E、K,水溶性的B、C,奇怪,那怎麼沒有維生素F、G、H...直接就跳到K了?其實是有的喔,只是後來被證實不符合維生素的定義:維持某特定生物生命所需的微量有機化合物,且必須由外界經由食物提供,身體無法自行製造。這些曾經的維他命,都因為後來被證實身體可以自己經由其他維生素製造出來,而又被排除在維生素的名單之外了。其中很特別的是維生素B,因為要將類似生理功能的維生素歸在同一類,才在B群這個分類底下,又細分B1、2、3、5、6、7、9、12(這邊又跳號了,原因一樣是曾經有發現過,後來實驗證實不符合維生素的定義被排除囉),維生素B代表的是水溶性的輔酶、輔因子(co-enzyme、co-facotr),它可以說是酵素的鑰匙或開關,缺了它,酵素這部機器就無法作用,身體各部分的代謝都會出問題,因此才有維生素B群可以促進體力的說法。事實上,各類維生素都可以從飲食中攝取(主要有酵母、穀物、動物肝臟、麩糠種皮等。),只要營養均衡,作息正常,就不會有缺乏的問題,如果真的需要補充,大概在以下幾種狀況適當額外補充即可營養不良:貧窮、老人、特殊飲食者(素食)吸收不良:克隆氏症(腸道發炎疾病)、腸子短、做過胃繞道手術、老人不正常的流失營養:洗腎、慢性拉肚子不正常代謝:某些遺傳性疾病、酗酒者合成量不足:維生素D前驅物由腎臟製造,經由紫外線照射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在日曬不足的地區可能會缺乏。壓力狀態或是勞力密集的工作維生素只需要少量,多吃無益,因此各國皆有依據其國民生理及飲食狀況,以及不同的年紀、甚至是懷孕時期等,對於不同的維生素有不同的建議攝取量(RDA),有些吃過多也有害處,因此有些維生素有每日最高限量(UL),近年則有人認為RDA的量太少了,如果要有預防某種疾病的目的,應該要多一點,因此有最佳攝取量(ODI)。若要選購產品,可以ODI值做參考,但是不要超過UL。其他族群則可以上美國USDA查詢或是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維生素劑量全攻略(陳姵君藥師整理製作)【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陳姵君藥師】為什麼你需要吃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