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別讓病人的痛苦被延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第一次參與死亡宣布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震撼的。早上時病人都還醒著,雖然已經預期病人很危險、可能這幾天會離開,但當聽到護理師學姊跟我們說病人走了,要我們和主治醫師一起過去宣告病人死亡的過程,心情還是有很大的波瀾。剛到站時,聽學姊交班說病人的狀況,是來醫院安寧的,這些對我們來說只是工作上所交代的事情,也或是只是提醒我們病人的狀況,但這對一個家庭來說卻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壓力,簡單的一句話「來安寧的」,卻是家屬經過無數的考量、掙扎後做出的決定。我是在病人離開前幾天才開始照顧病人,和學姊了解完病人的病史,每天例行過去看這位婆婆,第一天婆婆能正常應答,但比較虛弱,要靠近一點才能聽到,婆婆的老公都陪在一旁聽我們問問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點是護理師問婆婆情況問她最愛的人是誰,婆婆雖然虛弱但還是說了是一直陪在她旁邊的老公,當下聽到覺得很感動。在這段時間中,看著爺爺微駝背的身影,幫婆婆整理有時候會陪婆婆聊天,也看到爺爺在為婆婆決定一些事情時是多麼的不捨。我們要幫婆婆抽腹水所以需要簽同意書,爺爺也說不要讓婆婆太痛苦,因為一直插著軟針不舒服所以不要抽太多,這些小細節也可以看到爺爺在幫婆婆安寧照顧時所付出的心力。當我們在交班時,聽到護理師小聲地到我們旁邊說病人走了,當下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我們進去的時候看到爺爺站在床邊,而婆婆已經走了,身上插著很多管子,引流管、IC、CVC等等的,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婆婆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再問要多少證明書時,爺爺好像也並不瞭解我們的問題,彷彿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從這樣的經驗中,雖然從宣告到後續整理是基本的流程,但從照顧病人開始到後來離開,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一些。每個家屬對於安寧的想法都不盡相同,讓病人就地安寧或是居家安寧也是另一個考量。對這位婆婆而言,雖然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在醫院度過的,但她最愛的人在身邊,我沒辦法知道他們的想法,但希望盡我們所能地讓病人達到安寧的感覺。先前在安寧病房見習時,對於裡頭的環境覺得很安靜,但這次我在一般病房看到從安寧到死亡的人,心中難免會有波動,表面平靜的氣氛下,或許對家屬來說是多麼說不出的不捨,或許對我們來說也很難不被情緒影響,但唯有將這些情緒內化為我們的動力,才能繼續堅持下去。近代哲學家Paul Johannes Tillich曾說過:「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痛苦被延長而臨終也是不平靜的,讓我想到爺爺在婆婆離開後說的話:「沒事了,沒有痛苦了。」,安寧照護讓家屬學會放手,或許很難,但道別永遠都不是簡單的事。學會放手,盡一切努力,讓病人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