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塑膠微粒汙染嚴重,北極下起「塑膠雪」!個人減塑先從喝水做起
2017年9月紐約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測試來自全世界五大洲10多個國家,共159個自來水樣本,結果顯示,平均有83%的自來水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其中美國的自來水污染率最高,達94%,污染程度最低的是英國、法國、及德國等歐洲國家,卻也高達72%的污染率,不惶多讓。隔年,2018年紐約州立大學再度出擊,針對瓶裝水進行檢測,這次研究橫跨九個國家,共有11個品牌受測,收集了259個瓶裝水樣本,結果是93%的瓶裝水、所有11個品牌都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由於連續二次且包括自來水及瓶裝水都顯示出污染情形嚴重,因此瞬間引起了不單是科學界,同時也是全球民眾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當然也不得不重視,在花了一年多時間針對塑膠微粒的研究後,於2019年8月22日發布長達124頁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塑膠微粒無所不在,舉凡食物、飲水,甚至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都有塑膠微粒的污染存在。依據現階段的資料顯示,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簡單粗分成大、中、小三種,直徑若大於150μm的大塑膠微粒,原則上不用擔心被人體吸收,中型顆粒(小於150μm)則有機會卡在腸胃道及其他呼吸道的間隙中,雖不致進入血流,但有可能會造成影響。另外,真正對人體健康有高度風險的是直徑更小,包含奈米顆粒(nano size)等級的塑膠微粒。對於世界衛生組織來說,全球現在仍有20億人沒有乾淨的飲用水,甚至有超過100萬人因此而喪生,所以乾淨的飲用水,比起尚未完全清楚危害的塑膠微粒而言,當然是先建立更好的污水處理系統及飲用水處理系統比較重要,因為,在加大力度去除飲用水中雜質、病毒、及細菌的過程中,也會同時去除掉大部分的塑膠微粒(雖然不是全部),這才是目前最經濟實惠,且一箭雙鵰的策略。WHO公共衛生、環境和社會決定因素司司長尼拉(Maria Neira)博士表示,由於現階段所掌握的資訊相當有限,但絕不是不管它,而是我們需要更深入探究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 WHO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數量遠遠高於自來水,其來源可能歸因於製瓶與裝瓶過程。科學家認為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會有下列三種形式:1、來自塑膠微粒本身,2、來自塑膠製程中的有害化學成份,因為塑膠分解而跑出來,以及3、可能黏附在塑膠微粒表面的微生物,例如生物膜(biofilms)就是一個例子。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 WWF)委託澳洲新堡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2019 年6月11日釋出的統計數據報告,該報告深入分析彙整目前存在的 52 份關於全球塑膠微粒攝取的研究後指出,人們攝入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為飲用水,一個人平均每星期從飲用水中喝進大約1,769顆塑膠微粒,且不同地區可能存在差異。貝類是塑膠微粒攝入的第二大來源,平均每人每星期吃進大約182顆塑膠微粒。也就是說,每人每週都會從各種不同來源攝取到約 2,000 顆,共約 5 公克重量的塑膠微粒,換算下來,約等同於每個人每星期都會吃下一張信用卡的塑膠量,相當驚人。塑膠微粒污染情況嚴重,北極也下起了塑膠雪,2019年8月1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德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在德國、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雪樣,將融雪過濾後,以紅外顯微鏡檢測濾液中殘留的塑膠顆粒數量。結果發現,雪樣中存在高濃度的塑膠微粒,北極雪樣中的塑膠微粒每公升高達14,400顆。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院(Alfred-Wegener-Institut Helmholtz-Zentrum für Polar- und Meeresforschung)梅拉妮·貝格曼(Melanie Bergman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說明,塑膠微粒不僅出沒在人類飲用水當中,也已藉由全球大氣環流的傳送,沉降在偏遠高海拔山區,並經由降雪抵達地表,此傳播途徑亦足以解釋以往研究中,在北極海冰層和深海中所發現的大量塑膠微粒。此外,2019年6月5日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一位成年人每年從空氣、飲料、食物中攝入到體內的塑膠微粒,高達5萬顆。且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比自來水高出了22倍,所以,平常習慣喝煮開後自來水的人,每年平均喝進4,000顆塑膠微粒,如果是一整年都喝瓶裝水的人,恐怕會從中喝進13萬顆塑膠微粒。所以潘懷宗老師呼籲,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地球,減塑就先從不喝瓶裝水做起。全球目前每年生產超過 3 億 3,000 萬公噸的塑膠,而這個數字到2025年將會增加到兩倍,2050年增加到3倍,且因為塑膠往往被大量應用在一次性拋棄式產品中(像瓶裝水),所以,全球現在至少有三分之一、也就是 1 億公噸左右的塑膠垃圾會進入自然界環境中,嚴重污染環境。所謂塑膠微粒指的是直徑小於0.5公分(5000μm)的塑膠碎片,但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可能僅有1μm,甚至含有直徑小於1nm的塑膠微粒,稱之為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塑膠微粒的污染已遍及全球,它對人類與環境各層面造成的污染,遠比想像中的更廣泛也更嚴重。“減塑”已是目前國際迫在眉睫的新趨勢,在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共有170個與會國誓言在2030年前,將大幅削減免洗塑膠製品產量。歐盟也將在2021年禁用包含吸管在內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台灣環保署自2018年7月1日起,已禁售含塑膠微粒成分的6大類產品,包含洗髮精、洗面乳、沐浴乳、香皂、磨砂膏、牙膏等。同時自2019年7月1日起,限制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別地區,內食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預估可每年約可減少1億支塑膠吸管使用量。那讀者們一定想問潘老師,世界衛生組織在長達124頁的報告中,有沒有什麼建議,讓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威脅降至最低呢?1.加強廢水處理及飲用水處理方式,看看是否能在既有環節中,加大去除塑膠微粒的能力。2.從源頭做起,降低塑膠用量及污染,避免使用一次性拋棄式塑膠製品,例如吸管、寶特瓶裝水、塑膠餐具等。3.呼籲各國發展檢測塑膠微粒的標準方法,快速、簡單、便宜,特別是微小的奈米級塑膠微粒。4.瞭解塑膠微粒從塑膠跑出來的途徑,以及跑進瓶裝水及自來水的詳細原因。5.瞭解中、小型的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後,潘老師要再次提醒大家,雖然目前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不明確,但我們絕對不要忽視,如果能先從家裡做起,減少塑膠製品使用,不喝、不買瓶裝水,只喝自來水煮沸的開水,相信一定可以大幅度對自己健康和對環境的改善,做出重大貢獻,當然,如果家庭財務許可,另外加裝自來水過濾器裝置,我們也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