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1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一分鐘 腳底顏色看健康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5-05-31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
2015-05-20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好發50歲以上 老年人退化或久站的老師、運動員都是高危險群一名60歲的老伯熱愛運動,除每天早上到操場走路30分鐘,還參加有氧舞蹈,跳了幾次後卻發現腳痛到不能走路,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醫師提醒,足底筋膜炎好發於50歲以上或腳型特別的族群,但也不乏年輕人因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引發,例如老師、運動員等,如果稍不注意,很可能就如「站」針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蕭名彥表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蕭名彥說,足底筋膜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當長時間承受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振興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李林鍵曾收治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子,穿著皮鞋去打籃球,隔天就出現急性足底筋膜炎,但他以為是運動後的肌肉痠痛而不在意,仍然沒有休息,直到雙腳發熱腫脹,輕輕摸到就痛才去就醫,經過復健、熱敷及藥物治療,休息了兩周才復元。李林鍵說,急性的足底筋膜炎常是腳底突然承受過大壓力,例如穿了不適當的鞋子去爬山等,慢性足底筋膜炎則是老年人退化造成,其最常見的症狀是「起步痛」,例如起床踏地、久坐之後站立,走幾步路後會好轉,但走多了小腿會痠痛等。李林鍵表示,大部分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過復健等物理治療,配合消炎止痛藥物,約2至3個月皆可以改善,都沒有改善才需考慮藥物注射治療。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1.選擇適合腳型的鞋款2.保持良好的柔軟度3.避免久坐、久站超過30分鐘4.運動前適度暖身、伸展5.扁平足或高弓足為高危險群資料來源/蕭名彥、李林鍵 編輯推薦 雞蛋和牛奶放冰箱門錯了!專家說要放這 癌症有機會避免!1/3的癌症跟這些習慣有關
2015-03-04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扁平足與拇趾外翻,是足部先天結構的問題,問題出在腳負荷重量的分配不對,雖說不上是病, 但患者會有一些身體的表徵,例如在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看起來像有脊椎側彎,在壯年後期會因走路、運動、負重、勞動……時,會逐漸不耐久操而出現腳痛、膝痛,或下背痛等症狀。扁平足,外觀即可辨識(如圖1、2),赤腳走路更可看出其特有的內傾(pronation)步態;以特定角度X光片來看,呈現某些負重腳骨間的相關角度有差異,或關節骨頭的一些變化(如圖3),診斷並不困難。剛開始學走路的小孩都是扁平足,一直到6、7歲上小學階段,腳會自動修正;但若遲至9歲以後,仍未改變,則幾可斷言,此童日後一定是扁平足。學理上,腳負重的發展,先是有一相對穩固磐石式的「樁腳」,其上才是腳負重的「平台」,平台以浮動的方式,找到它的落點,與磐石(樁腳)鑲嵌成一體,腳負重的結構,於焉定形。至於為什麼「平台」 會向內移行以致造成扁平足,原因可能與發育中的腳,其骨骼、關節和韌帶,在力學上三者相互間的牽扯或角力有關,機制相當複雜。正常的腳,落地的負重點呈直角三角形,這樣的腳,重量的分配 最符合力學的經濟原則,久站、久走、跑、跳,省力而不累。但扁平足的腳,不論負重或行走,腳向內傾斜,重心偏向腳的內緣,承重偏離距骨穹隆,重量擠向舟狀骨及跟骨,壓在距骨—舟狀骨關節面、跗骨底部肌腱或足底筋膜,造成距骨—舟狀骨關節的退化、或出現跗底肌腱炎、足底筋膜炎,這三者的症狀同中有異,診斷須要有經驗、細心,佐以X光或磁振造影掃描的鑑別。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療;而扁平足治療的精髓是讓腳的負重,回歸到上述正常的負重三角,如此腳痛自然能自行緩解,因此,醫療矯正足墊是扁平足治療之主流。
2015-02-27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55歲家庭主婦張太太,平日少搬重物,出國逛街一整天,腳跟忽然不舒服,下床腳碰地就疼痛,檢查後發現是足底筋膜炎發作,到慈濟醫院檢察,院方建議,患者運動前要暖身、赤著腳底慢滾棒球、毛巾反勾腳趾頭拉筋來復健。張太太是典型家庭主婦,足部沒扭傷,也沒拉傷,年初到歐洲旅遊,因連日長時間走路造成右腳疼痛無法下床,回國後到台中慈濟醫院檢察,復健科主任蔡森蔚發現,婦人因短時間大量走路引發足底筋膜炎,需藉由復健來舒緩不適。昨蔡森蔚請來另名50歲柳太太示範,柳太太多年前因到韓國逛街,走一整天路導致足部痠痛,多年來柳太太以為是鞋子不適,直至昨天讓醫生照超音波檢察,才發現有初期的足底筋膜炎徵狀,趕緊學習復健方法。蔡森蔚解釋,運動前要做好暖身,避免劇烈拉傷;另可買棒球、網球,將球放在赤腳腳底來回滾動、拿毛巾勾住腳趾底部向後拉,或是手勾住腳趾底部向後拉,另手在腳底板按摩,都可以有效舒展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年輕患者多是跑步、爬山等過度運動造成,4、50歲以上多因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忽然長時間走路、做家事、工作而引發。病因與腳的結構,腳行走時的力學變化及環境密切相關,例如:過度肥胖、扁平足、內旋足、足跟阿基里氏肌腱太緊太短、過度行走、鞋子不合適等。蔡森蔚說,足底筋膜炎主要是腳底足底筋膜與跟骨結合處的結構受到傷害,「發炎」是結構損傷後的反應。
2015-02-09 健康百科.兒科
台中市一名男童走路常跌倒,但直到4歲才就診,發現是X型腿所致,但因拖很久,需要長期復健。兒童骨科醫師郭建忠提醒父母,孩子若走路常跌倒、或走路左右不對稱,應及早就醫,爭取治療黃金時期。台中市北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骨科醫師郭建忠臨床發現,很多孩子提早在1歲前學走路,易造成關節受傷,出現O型腿、走路不穩、常跌倒就診,建議孩子在1歲前儘量多爬行,可陪孩子玩爬行遊戲,也可以透過環境,如淨空客廳,不要讓孩子有機會扶著站立,也不要把孩子放在有欄杆的小床、放在學步車內。郭建忠說,兒童行走異常,例如平衡失調、扁平足、內八字步態、外八字步態、O型腿、X型腿、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等,成因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是後天,需經評估,擬定最佳治療計畫,愈早接受復健及治療,治療效果愈明顯。郭建忠指出,這名男童從小走路常跌倒,家長以為孩子平衡感不好,拖到4歲就診,發現他因左右膝蓋骨生長速度不一,兩腳間距很大、膝蓋常撞在一起,經評估後,接受長期的手術治療、復健,目前男童7歲兩腳間距有縮小,但仍需持續復健。
2015-01-15 養生.家庭婚姻
寶寶剛學會站,父母的喜悅無法言喻。下一步就要開始學走路了,孩子走路怪怪的買矯正鞋對嗎?要不要買學步車?這些微小但重要的問題可能都曾發生在每對新手爸媽身上。其實,矯正鞋和學步車都非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需品。為了讓孩子良於行,爸媽都想幫孩子挑雙好鞋。但市面上各種「矯正鞋」,其實沒法真正矯正兒童骨骼發育。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醫師高軒楷於「華人育兒百科一書」中點出,彈性扁平足或內八字都很常見,但其實孩子長大後,腳型就會漸接近成人,因此足部外型改善是孩子成長的結果,而不是鞋子的效果。所以挑孩子的鞋,柔軟、舒適、寬鬆就好,不必花大錢買「矯正鞋」限制骨骼活動。甚至還有研究指出,孩子赤腳時間愈長,長大後腳的功能愈好,最好的鞋子其實就是孩子的小腳。另外,許多爸媽會幫孩子添購學步車,開業診所小兒科醫師周怡宏表示,國外其實有多篇研究指出,學步車用得太早或太久,反而會剝奪孩子各種學習發展、延緩獨立行走的年齡。所以盡可能讓孩子自然地踏出第一步,才是最好的。上述這些困惑,都能在資深小兒科醫師、衛福部政務次長林奏延昨發表的「華人育兒百科」得到解答。這本適用於零到六歲孩子的育兒百科集結了一百多位醫師的專業,厚達五百多頁,盼提供「照書養」的家長們正確、完整的育兒資訊。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台北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希鼎】問:我女兒5歲,有走路內八,站姿不良、扁擔腳的問題,醫師要我們練習走路三個月再回診,現在我們每天都會帶她用外八姿勢走段路練習,站姿則請她練習立正,腳跟靠攏、腳尖打開站幾分鐘。但我發現,雖然女兒抬腳或落地時,會盡量控制自己兩腳呈現外八的狀態,但腳落地時,她的腳板仍會往內斜一下,我怕這樣練下去不但內八沒改過來,反而讓她的腳更奇怪。有人建議我買矯正鞋,或訂作矯正鞋墊讓她穿著練習;也有人建議我幫她綁內八矯正帶。請問是否需購買或訂作矯正鞋或鞋墊,對練習會有幫助?還有其它矯正良方嗎?答:小孩子走路有內八,在門診中很常見,也算是從小發育常遇到的現象。不過慢慢長大,多半都會隨時間改善,只要經過檢查,沒有扁平足、足內翻等畸形,其實家長不必太過在意。我很少建議小朋友穿矯正鞋或使用矯正鞋墊,因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本來就很少整天穿著鞋,而且矯正鞋多半皮質硬梆梆,穿著不舒服,孩子多半穿不住。更何況一雙矯正鞋3000至5000元,孩子一下子腳長大了,又要換一雙,常常沒穿幾次就用不上了。其實我認為,只要沒有發展上的足部問題,順其自然即可。陪孩子走路訓練也無妨,但不可能幾個星期就看到什麼效果,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27639283。【2010/02/09 聯合晚報】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小孩的成長發育,從「足」下開始!骨科門診常見心急的父母帶著1歲大剛學走路的孩子求診,心焦的詢問:「醫師,我的孩子有O型腿,怎麼辦?需要穿矯正鞋嗎?可以完全改善嗎?」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主訴孩子有X型腿、內八、外八,以及扁平足等問題。寶寶在母體內至剛出生,幾乎都有一點O型腿,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骨科醫師陳怡孜表示,寶寶在母體內至剛出生,幾乎都有一點O型腿,因為長時間蜷縮在母體內,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到了2、3歲走路走的很好了,從肉眼看已經從O型腿變成X型腿,腳有點內八現象,是為了走路平衡所致,仍然屬於正常現象,3歲前的孩童如果有步態上的問題,家長其實不需要太過緊張急於矯正,這是正常的現象。學齡兒童嚴重內外八 帶至骨科門診但是,小孩進入小學後約6、7歲,如果走路時,有走路內八像企鵝、走路外八像鴨子嚴重的情形,此時即需要介入矯正。如果有以上腿型困擾的孩子,可能走路走不久,或邊走邊喊膝蓋痠痛,或腰痠背痛,或是走路經常跌倒,以及打球撐不久腿會痛,應該帶至骨科門診或復健門診檢查治療,不要錯過治療矯正的黃金期,否則影響正常發育,有礙健康。孩子如果有嚴重內八,可以先檢查髖關節有無內旋,如果是髖關節內旋所造成的內八情形,穿矯正鞋並沒有太大效果,需以自我復健的方式來改善,包括盤坐的方式來矯正內旋的問題,大約3個月左右即可明顯改善。骨科醫師陳怡孜表示,父母平常應仔細觀察孩子的步態,觀察是否有嚴重內八、外八、O型腿、X腿的情況。(圖片/本站資料照片)孩子扁平族 可穿矯正鞋墊改善孩子如果是扁平族,會影響正常運動活動,腳踝容易痠痛不想走路,而想多休息,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在偷懶。根據調查,國內約有超過6成的小朋友在4歲之前有或輕或重的扁平足現象,究其原因,大部份都是因為韌帶太鬆、體重過重、太早走路等有關。此情況可以穿矯正鞋墊改善,將足弓墊起來,不會直接落地產生碰撞而受傷,隨著每半年或每1年換鞋子的同時,更換矯正鞋墊即可。【醫師小叮嚀】:陳怡孜醫師表示,學齡孩童的步態問題,看似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事實上,若沒有好好接受矯正、治療,可能會造成站不久、走不久的狀況發生。因此,父母平常應仔細觀察孩子的步態,觀察是否有嚴重內八、外八、O型腿、X腿的情況。如果孩子告訴父母平時走路有膝蓋、腳踝疼痛的問題,家長應該立即帶孩童前往骨科就醫,及早接受矯正治療。骨科醫師會依其個別需求,建議穿不同的矯正鞋或矯正鞋墊,例如,扁平足要穿內側加高足弓墊的矯正鞋;外翻足要穿內側緣加厚加寬以防止足外翻的矯正鞋,或者是只要穿矯正鞋墊即可。【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4 健康百科.兒科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有扁平足問題的人,每當走路或跑步時都會促使足部承受較大壓力,如果要走很長一段路往往走不遠、容易累,跑步時也跑不快、容易腳痛。 專家看法 物理治療師樊志成表示,幼兒扁平足不一定會痛,通常要等到青春期症狀才會比較明顯。由於扁平足會導致足部關節活動度提高,整個足部會相對較不穩定,所以有扁平足的人走起路來就如同有正常足弓的人走在沙地或彈簧床上面,走的時後會呈現走不穩、較吃力的情況,不過,幼兒時期通常不會有疼痛症狀,最多可能會步態不正常,而且只有在走路或跑步時才可能會不穩而跌倒、運動平衡能力相對比較差、站著或走一段路容易發生腳酸等。 簡易檢查扁平足方法 1.家長可以讓幼兒光著腳ㄚ子站在地上,然後觀察足弓的情形,如果有塌陷變成扁平狀、跟骨過度向外歪斜、舟狀骨往內側突出等情況的時候,就代表小朋友可能有扁平足的問題,這時候最好由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比較好。2.家長也可以觀察小朋友經常穿的鞋子,因為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在鞋面內側常會往內傾斜、歪斜,而且鞋底內側磨損情況相對較外側來得明顯。 注意事項 受到青少年時期體重、活動量增加所影響,不正常的足弓往往反覆負荷過量,這時候有扁平足問題的人容易產生蹠痛、肌腱炎、肌肉痠痛、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病症,而且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這些症狀發生率可能也會愈來愈高、情況也會愈來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兩腳扁平程度有所不同,在站著的時候可能會導致長短腳,進而產生骨盆歪斜、脊椎側彎等現象。 貼心小叮嚀 雖然許多家長十分關心扁平足的問題,但是由於幼兒足弓還在發展時期,因此,到底要不要治療還是要由醫師進行評估,首先要了解幼兒足弓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發展,直到約十歲左右才發育完成,所以在評估時還需要參考同年齡層小朋友的相關數據,就像量身高、體重一般,只有跟同年齡層做比較之後才能確定有沒有明顯差異,加上醫師還需要考量是否有扁平足相關症狀,如此才能客觀的評估是否需要介入治療。此外,足弓在二歲以前才剛開始發展,通常都是扁平狀,所以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暑假期間到醫院接受扁平足矯治的患者增多,甚至有不少國外的小留學生,主要原因與矯正牙齒相同,國內的價格遠較國外便宜,甚至還可免費利用健保資源,讓家長省下不少錢。在美國就讀2年級的雙胞胎兄弟,近年每到暑假就由媽媽帶到成大醫院更換扁平足專用鞋具,由於爸爸與爺爺都是扁平足,媽媽擔心影響兩兄弟的生長發育,而且兩兄弟長得快,原有鞋具半年就穿不下,因此寒、暑假返台更換,媽媽說不在國外更換,除台灣就醫溝通方便、便宜,原本放假就會回台灣,趁機更換鞋具省點錢。成大復健科義肢裝具師何浩然表示,每年暑假都會有小留學生上門,最簡易型的扁平足矯正鞋墊,美國1雙約100美元,台幣約3000多元,台灣僅600到2000元,而較嚴重患者使用的矯正鞋具,美國400美元,合台幣超過1萬2000元,台灣約4000到7000元。他指出,3歲到學齡是矯正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長得快,而矯正鞋具都是依照腳形訂做,大約半年孩子的腳就變大,原來的鞋具不適用,如果硬要使用,反而造成足部不適,1年至少要換2次計算,幾年下來在國外與在國內訂製的價差不少。據了解,除了國內外訂製價格有差,針對部分較嚴重的患者,國內的健保還有補助,訂製矯正鞋具的費用可省更多。 【2009/07/28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扁平足須不須要矯正?困擾不少父母,坊間販售矯正鞋具的商家不少,價格混亂,醫師表示,其實多數的扁平足並不影響生長發育,家長不必太緊張。「女兒從小到大,花在腳上的錢,已不知有多少了!」廖媽媽無奈地說,女兒出生就有嚴重扁平足的問題,不僅沒有足弓,連帶影響到腿部的發育,她帶女兒四處就醫,也花了不少錢做鞋具,甚至連一次2萬元的足底壓力檢測都做,但女兒的腳還是不正常。據悉,坊間販售矯正鞋具相當多,從各式的鞋墊到整雙鞋子都有,價格也相當亂,數千到上萬元不等,醫院復健科醫師指出,業者看準父母對子女求好心切的心態,商品售價亂,甚至是獅子大張口,一個只要幾百元的矯正用鞋墊,可以賣到數千元。還有透過直銷方式行銷的矯正鞋,1雙賣數萬元,業者鼓吹可以「完全矯治」,但因這類的鞋子外型笨重,花樣又不漂亮,孩子根本不愛穿,父母往往白花錢。另外,利用儀器做足底的壓力分布檢測,號稱可以徹底了解足底的不平衡狀況,做為訂製鞋具的參考,要價2萬元,但復健醫師認為「根本不必白花錢」,只要到醫院就醫,醫師就能視肌肉、韌帶的發育狀況,了解孩子是否須要矯正。成大醫院神經復健科主任陳若佟表示,其實多數的扁平足不影響生長發育,而且會隨著年齡增長,自行改善,只有少數嚴重的個案須以矯正鞋具矯治。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前足弓尚未發育完全,不必急著矯正,2至8歲是治療的黃金期,除了穿矯正鞋具外,可以經常墊著腳尖走路、在沙灘上走、跳繩及用腳趾夾東西等,強化足弓。8歲後雖然已無法矯正,但使用功能性鞋墊,讓足部得到適當的支撐,讓足部及下肢維持良好姿勢,可改善足部易累、痠痛等問題。【2009/07/28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Upaper╱記者陳惠惠】小孩穿高跟鞋,當心前足掌骨壓力過大、不利骨骼生長發育。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一般六歲前幼童因發育不完全,多數小朋友都是扁平腳,門診就有不少家長因孩子足弓發育不好,結果小朋友雙腳內八的求診案例,這時候若孩子又穿高跟鞋,將導致前足掌壓力變大,容易造成結構永久性的扁平足。此外,朱唯廉還指出,人後腳跟原本就比前腳跟高1到2公分,穿著高跟鞋將加大前後腳跟差距,讓足掌壓力增加。朱唯廉建議平時最好穿平底鞋或球鞋,才能保護足弓不受傷。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報╱陳怡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我幫孩子買了雙2千多塊的機能鞋哦!店員說這能讓腳發育更好呢!」我聽著這群媽媽聊育兒經,養兒的喜悅寫在臉上。許多家長愛兒心切,會買市售機能鞋或矯正鞋給家中寶貝。除了希望給寶貝最好的生活品質外,有些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扁平足,希望藉由機能鞋或矯正鞋來改善扁平足,但這些鞋價格不斐,經常可買不錯的大人款運動鞋了。這些鞋真的適合孩子嗎?扁平足是指站立時,腳底板內側無空間,整個腳掌平踩在地面上。扁平足分為功能性扁平足與構造性扁平足。若懷疑孩子有扁平足,可做個簡單的測試:讓孩子坐在雙腳可懸空的椅子上,看孩子腳底板內側是否有凹陷;但若踩地站立時,凹陷區可壓扁,屬於功能性扁平足,會隨成長發展出正常的足弓。反之,不論踩地與否,腳底板都是扁平的,就屬於結構性扁平足,可能對小朋友動作發展造成影響,需諮詢醫療專業。新生兒3歲以前,雙腳因脂肪多、韌帶鬆弛,以致行走時,足底幾乎都是扁平的狀態,隨著成長發育,站立行走的運動增多,8歲前大多會發展成正常的足弓,所以,3歲前扁平足不需特別治療。但若家長發現,疑似扁平足的小朋友不耐走,走一小段路就吵著要抱抱,且經常跌倒,就需要尋求復健專業人員評估,接受運動治療建議,加上選擇適合的矯正鞋,配合矯正鞋墊,改善小朋友動作。若有更嚴重的影響,如足踝關節及膝蓋疼痛、關節骨骼已變形,就必須諮詢骨科醫師,採取適宜的手術方式。再來介紹矯正鞋,因孩童成長中或成人因疾病影響,會有踝關節不穩定的情形,矯正鞋可提供足踝關節穩定度,矯正鞋的挑選應慎重,讓走路安全順暢。矯正鞋應具備下列條件:1. 鞋後跟為高統形式。2. 鞋後跟材質要比一般鞋為硬。3. 有內側足弓的鞋墊,減輕或改善足底壓力分布。4. 鞋子楦頭要大,腳趾頭才不會被壓迫。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報╱林傑凱/物理治療師】矯正鞋墊可以矯正足形,但需由專業人員評估、取模、修模等,隨著腳丫子變大,也需要再訂新的矯正鞋墊,雖然有效,卻未必經濟實惠。腳板扁平、走路姿勢怪、腳容易疲倦,鞋的內側較快磨損,腳中央沒有凹陷痕跡而是平坦一片,手指幾乎無法插入腳底,就是扁平足。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先鍛鍊足部肌肉,多給足部刺激,使足弓慢慢成形,若超過5、6歲,扁平足情況仍很明顯,就要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現代人對小孩極其呵護,過度照顧下小孩失去跑跳跌撞的機會,足部缺乏刺激,使得現代小孩的下肢發展及運動能力大不如前,若體重超出標準,足弓更易發育不良。扁平足缺乏天然的避震器,將來可能有蹠痛、拇指外翻、舟狀骨突出、足底筋膜炎及小腿肌肉疲勞等困擾,嚴重可能影響其他身體部位,如膝蓋、骨盆、脊椎,將來也不適合穿帆布鞋、高跟鞋等。要想矯正,就要先釐清扁平足類型,先天扁平足如先天跗骨黏合、先天韌帶鬆弛、家族性遺傳,後天扁平足則常見於體重增加,影響足弓發育;缺少運動,足部肌肉力量不足,無法維持足弓的形狀及彈性;小孩太早用學步機,骨骼未發育完成,就被迫承受身體重量,或太早穿鞋,減少了腳底刺激。若單純只是後天因素,多屬於「非結構性或稱功能性」的扁平足,即站立時足弓受力便塌陷,坐下後足弓便恢復,矯正空間及機會較大,可透過以下運動,持之以恆來改善狀況:1.彈跳性運動,如籃球、跳繩等。2.腳尖站立的運動,試著墊腳走一小段路,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小腿緊繃,或配合拉筋運動伸展小腿肚。3.腳趾頭抓毛巾,可在毛巾上壓重物增加難度,短短3分鐘就有鍛鍊效果,多練幾次,但每次時間不宜過長,避免肌肉過度疲乏而疼痛。4.戶外活動,走在不平的接觸面,如草地、沙灘等,提供足底刺激。購鞋時,後跟要硬,避免足跟外翻,最好高度能超過足踝。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報/記者林哲良/報導】選擇跑鞋123一般民眾跑步,多以單腳腳跟先著地,然後直至該腳離地前才屬於一個完整步伐,在此過程中,跑鞋內的足部會先產生內翻轉動作以達自然吸震與平衡人體功能。但因每個人的足弓內凹幅度不同,故情形不盡相同,因此,在選購跑鞋時,建議依照三個步驟來選購,否則若穿錯跑鞋,長期運動下來,恐對膝蓋、肌腱、關節與韌帶造成負荷。步驟1/了解足部內翻轉動作一般內旋的人,在腳掌著地後能完整的翻轉,多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以達到壓力平均分布;但有外旋過度(扁平足)者,在跑步著地時,可能全部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此時會感覺到跟骨內側施力過多,常會有腳踝不穩定,或是於行走或運動時易有扭傷狀況;另外,內旋不足(高弓足)者,接觸地面面積減少,腳掌受力多集中在雙腳掌的前後端外側與外側小指頭區域,造成膝蓋及腳踝承受的壓力增加。步驟2/確定跑步類型、目標依照跑步運動類型可分為「休閒型跑者」、「競賽型跑者」與「裸足型跑者」三類跑者,各類跑者對應的慢跑鞋主要功能也各異。休閒型跑者:以短距離3至5公里以下為跑步距離。競賽型跑者:為5公里以上,強調足部肌肉訓練發展完全,強調速度與輕量,達到提升成績。裸足型跑者:習慣以使用前腳掌慢跑,並經過訓練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步驟3/選定對應跑鞋內旋跑者:因著地力量平均,因此建議選擇兼具避震及穩定的全方位功能跑鞋。外旋過度(扁平足)跑者:建議選購穩定型跑鞋,透過內側較硬的中底材質,將過度內旋足部運動修正及支撐。內旋不足(高弓足)跑者:以避震型跑鞋為主,減緩對足部的緩衝,減少跑步帶來的衝擊力,藉此調整內旋不足的著地狀態。三大慢跑鞋:裸足、避震、穩定現今市面上慢跑鞋款式以輕量裸足、避震與穩定型為最大宗,但三系列跑鞋卻有著不同原理與訴求。避震型跑鞋強調慢跑時對足部的緩衝程度,因此,此系列跑鞋以高緩衝、吸震與彈性機能見長,各品牌多在中、後底各自加入獨特的避震機能,例如adidas的adiPRENE科技、PUMA的Ld CELL技術與NEW BALANCE的N-ergy及ABZORB避震彈力機能中底,目的就是要衝擊吸收力以及動能反彈力,將壓力分散腳掌,提供後腳跟著地時的緩衝保護。另外,後跟材質也多以耐磨外底塑料,提升耐用度,足弓處也多加上鞋橋穩定裝置增加穩定度,適合高弓足、內旋不足跑者。輕量裸足型跑鞋輕量型跑鞋在去年興起的「裸足」風中,再度成為慢跑鞋中新寵,此系列主要訴求便是模擬赤足訓練,相較於傳統鞋款平坦、固定的鞋楦,輕量型跑鞋鞋楦形狀更接近赤足輪廓。為求輕量,鞋面也多採用特殊材質PU鞋面設計,讓鞋面如皮膚般輕薄包覆腳掌,以提升靈活度。不過要如裸足般,最重要的仍是在鞋底設計,此系列款式鞋底多以輕量大底切割設計,讓鞋底可自由活動,甚至是扭轉,一方面提高靈活度,也同時增加足部自然的抓地力與張力;而切割設計也可讓壓力平均分布。鞋面則採多層次的支撐結構與網面設計,擴大支撐範圍與強度;中底部分挖空與後跟的加厚,讓輕量裸足鞋款在避震機能上仍舊能兼顧,此系列跑鞋較適合以前腳掌跑法為重,或是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穩定型跑鞋為增加足部的穩定性,在跑鞋內側會採較堅硬的硬質橡膠中底材質。不過,現在也有品牌採一片式中底設計增加穩定度,不同於前述兩款鞋,此系列較著重生物力學科技,一方面提供內側足夠支撐度,也讓跑步時可以透過外部能量釋放,來達到自然步伐的推進,鞋面包覆設計能固定腳掌,將合腳性、支撐性與保護性提升,適合扁平足跑者。特殊跑鞋數年前曾造成熱門的五趾鞋,以五趾為設計主軸,主要機能與裸足跑鞋相似,以模擬赤足為概念,讓運動時落地反作用力集中於腳掌中心,而非腳後跟及腳後外側,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資料、圖片提供/NEW BALANCE、PUMA、FILA、adidas)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元氣周報/記者張念慈/報導】如何選購一雙好涼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醫師邱熙亭表示,大小適中、鞋子可以包覆腳後再多1.5公分,運動時盡量別穿涼鞋,都是選購與穿著小撇步。1.鞋底防滑別太硬:應選可防滑,不要太硬的,如果是運動型涼鞋,鞋底溝紋要深、軟性材質較佳。試穿時,要選腳趾關節行走時可以彎曲的,穿起來才舒服。2.鞋跟2至3公分:最好可選2至3公分高的,讓腳底與地面有緩衝,如果選完全無跟的平底鞋,反而沒有吸震效果。3.鞋墊軟硬適中:建議試穿時走久一點,選擇軟硬適中的款式。如果是扁平足或高弓足,鞋墊不要太軟,或可選擇足弓處有墊高的鞋墊。4.繫帶夠寬夠穩:前足處應注意可以固定腳趾,讓它不要滑動、腳趾又可以彎曲;後足處則注意綁帶後,腳不會滑動或綁太鬆變成拖鞋,如此只剩腳趾出力,會讓腳容易疲勞疼痛。涼鞋繫帶也最好別選只有細細一條的,最好有多條繫帶讓腳壓力分散。5.材質防臭抗菌:即使是涼鞋,也應選防臭、抗菌的材質;如果是小朋友涼鞋,要留意是否有塑化劑問題。 ※延伸閱讀》‧魚口鞋、夾腳涼鞋、綁帶涼鞋 對腳是種傷害‧穿鞋不穿襪 硬碰硬磨出病 ‧扁平足、高弓足 別穿氣墊涼鞋 ‧鞋底明顯磨損 最好換鞋‧春雨鞋成災 腳要透氣鞋要陰乾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現在高跟鞋越來越高,有不少鞋子鞋帶很細,長時間下來,不只會造成腳痛,連關節、膝蓋、神經也都可能受到影響。美國足科醫學會發言人希爾拉瑞‧布林納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鞋跟很高的鞋子容易造成踝關節扭傷、慢性疼痛等問題。所有高跟鞋都會增加踝關節扭傷風險,最常見的是足部外翻,使得足部外側扭傷。當腳踝韌帶急速拉緊,且拉緊幅度超出正常範圍,就會造成傷害,嚴重時甚至引起韌帶斷裂。一旦腳踝扭傷,應趕快將受傷部位固定,此時可能需要靠物理治療,幫助足部恢復正常功能。踝關節扭傷很嚴重,或造成踝關節骨折時,較容易產生關節炎。注意事項:鞋跟太高的確會引起種種問題,但如果鞋跟又很細,足部受傷風險就更高。布林納指出,所有重量都集中在一個點時,走路就好像在踩高蹺,搖搖擺擺,重心很容易不穩,隨時都可能跌倒、扭傷腳踝。因此會建議鞋跟不要太高,最好能粗一點,這樣足部會比較穩定。穿高跟鞋的時候,鞋跟粗一點也可以讓身體不會老是搖搖晃晃,跌倒時,可減輕一點傷害。有的鞋子設計得像芭蕾舞鞋,鞋底是平的,穿這樣的鞋子,足弓無法獲得支持,就可能使關節、臀部、背部等產生各種病痛。足弓支持不夠也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若想穿這款鞋子,又不希望腳受傷,可以考慮在鞋子放置矯正鞋墊,腳後跟有保護墊,就能避免腳後跟出現疼痛症狀。不過要注意的是,有的校正鞋墊可能引起足部大範圍疼痛,若能使用醫療用鞋墊,不但能加強足弓支撐,也能減少足部敏感部位壓力,只不過這些東西有點貴就是了。醫師叮嚀: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鵬建議,鞋跟高度盡量以一吋約二點五公分最為理想,最高不要超過兩吋約五公分。另外,有些鞋款只用一、兩根繩子固定足部,穩定性不足,鞋面包覆面積大一點,腳趾前預留一公分左右空間,腳會比較舒服。買鞋子時機盡量選在傍晚,此時腳較為腫脹,鞋子尺寸才不會太小、太緊。陳建鵬主任也提醒,有些扁平足的人會選擇足弓墊做支撐,但扁平足且腳有點變形的人要注意足弓墊不要太高、太硬,以免足弓墊向上拱起來導致足部疼痛。 ※延伸閱讀》‧穿高跟鞋跑跳 愛美要付代價 ‧翹二郎腿、穿高跟鞋 骨盆歪了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案例故事 1扁平足的曾先生,平時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不久前與好友去古道走一趟,連續走了幾天路,足底愈來愈疼痛,特別是足跟部位,踩在地上才了解什麼是「痛徹心扉」的感覺,原來是「足底筋膜炎」發作。案例故事 2平時喜歡足蹬高跟鞋的邱小姐,雖然知道自己有拇趾外翻問題,就是「欲罷不能」。不過最近參加公司旅遊,即便穿著平底涼鞋,仍因足底感到刺痛、吃盡苦頭,也很擔心以後不能穿美美的高跟鞋。看看鞋底 你是哪種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但對受足底問題困擾者而言,要出遊、逛街,甚至登山健行多走點路,特別能感受「踏不出第一步」之苦。樂活診所骨科主治醫師蔡凱宙說,從一個人常穿的鞋底可見端倪:1.走路習慣內八者:鞋底多往內斜,常見膝蓋痠痛。2.走路習慣外八者:鞋底往外斜,容易腰背痛。3.扁平足者:容易出現歪腳型,好發足底筋膜炎。久站過動 筋膜易發炎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說,除了扁平足是因足弓彈性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調節能力較差,一般中老年人足底筋膜長期耗損,或長期因運動反覆踩地,以及久站壓力多、累積在足部的人,也很容易出現足底筋膜炎。疼痛部位 9成在腳跟一般來說,疼痛部位9成出現在腳跟,仍有1成會出現在足弓或前足,雖然是日積月累造成的問題,但多數人總在疼痛難耐時,才發覺不對勁。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永仁說,足底常見不適分別是前腳掌「肉球」部位、後腳掌的腳跟,及附著於腳跟的肌腱「阿基里斯腱」,皆可能因長時間過度使用,或不當運動姿勢造成發炎傷害,也容易影響小腿等部位。發作時的處理潘筱萍提醒,軟組織疼痛傷害的處理基本原則如下:1.急性發作時:最好休息、冰敷、加壓及抬高,只要不凍傷,不妨多冰敷。2.急性期過後:可採熱敷,止痛、增進血液循環,也能增加局部組織的修補能力,但要避免過度熱敷,而造成燙傷。預防足底筋膜炎1.平時要拉筋:平時多做「前後弓箭步」,陳永仁建議,拉筋動作平時就得做;若有不適也可泡熱水,特別是要遠行多用腳時,出門前更得拉筋熱身。2.用腳玩猜拳:腳底也應常運動,動一動很少活動的腳趾頭,把腳當作手,勤做「剪刀石頭布」,即利用腳掌、腳趾,全開當作「布」,捲起當作「石頭」,大拇趾翻轉到食趾上就是「剪刀」了,藉此常訓練該處肌肉,提升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