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7 醫聲.Podcast
🎧|「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如何轉變為可治療的慢性病?專家揭露40年來愛滋病的生與死
「我記得第一次去男子三溫暖時,真的是大鳥、小鳥應接不暇,可以說是閱鳥無數。」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柯乃熒笑著回憶,當時因為沒人願意至醫院進行愛滋篩檢,有人建議她將篩檢帶到現場,所以她深入同志酒吧和男子三溫暖,幫助愛滋病友爭取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機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談到愛滋病友曾因恐懼與歧視,幾乎不敢到醫院進行篩檢和治療。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人建議柯乃熒:「既然他們不敢來醫院,何不把篩檢帶到他們身邊?」隨著信任建立,不少人不僅接受篩檢,甚至開始向她尋求其他健康建議。柯乃熒提到,「有人會請我幫他們檢查身體,甚至掀開毛巾讓我直接診斷。」這些細微的互動,讓她感受到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四十年的抗爭:從無藥可醫到邁向希望之路自1981年全球首例愛滋病感染者確診以來,這場與病毒的攻防戰已持續四十餘年;1996年「雞尾酒療法」的問世,讓愛滋病從「二十世紀的黑死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病友的生活品質與壽命有了顯著改善。柯乃熒回憶,「當時確診愛滋病,幾乎等同死亡判決。愛滋病友被隔離、歧視,甚至在死後也無法得到尊重。」她親眼目睹許多病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離世,甚至死在她懷裡,這種無力感讓她決心投身愛滋病防治,為病友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尊嚴。柯乃熒感性說道,2011年因器官移植團隊,未發現捐贈者曾罹患愛滋病,導致五名接受移植的病患暴露於感染的風險,其中受贈心臟者,被柯乃熒暱稱為「新心公主」,她永遠記得新心公主開口的第一句話是:「像我這樣的人,還配擁有愛嗎?」柯乃熒告訴她,感染愛滋病並不意味著人生的終結,更有權利過上正常的生活。愛滋防治的大躍進,從個案管理師計畫到推動PrEP2005年,柯乃熒提出「愛滋病個案管理師計畫」,為病友帶來了全新的照顧模式,引入醫師、個管師與病友三方協力的模式。她解釋:「愛滋病的治療不僅僅是吃藥,還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與社會的接納,幫助病友克服心理、生活上的障礙,才能讓他們好好吃藥、壓制病毒。」除了第一線的篩檢,柯乃熒在2015年與年輕的組員,一起撰寫了「臺灣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使用指引」,並在2018年推動了愛滋防治的「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的普及。她坦言,這項措施在初期推廣時遭受許多阻力,不僅收到匿名黑函,更有媒體稱她是「約炮推銷員」。儘管如此,她與團隊始終堅持不懈,更成功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提供政府資助PrEP的國家,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邁向2030:實現愛滋零感染的願景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2030年實現愛滋零感染的目標,包括「95-95-95」三大指標: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95%的感染者接受治療,95%的治療患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的效果,全球愛滋防治進入了新階段。台灣在這方面成績斐然,2023年已達到「91-96-95」的指標,優於全球平均的「86-89-93」。柯乃熒指出,目前仍有30%-40%的感染者未能及時被診斷,特別是在異性戀和年輕女性群體中,她強調,「我們仍需要進一步消除歧視,讓更多人願意主動接受篩檢和治療。」每一個愛滋病友的故事,都是社會對抗疾病和歧視的縮影。從同志酒吧到心心公主,他們的經歷讓我們看見,愛滋防治不僅是一場醫療戰役,更是關於人權與社會公平的長期抗爭。正如柯乃熒所言,「病毒不會挑人,但我們常常因為一個人的身份,而去貼上標籤。」實際上病友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台灣愛滋病學會委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攜手推出《穿越迷霧:台灣40年愛滋紀實》, 以深刻故事呈現台灣如何突破困境,邁向2030愛滋零感染的願景。點擊連結,下載免費版電子書,與我們一起關注愛滋議題 !柯乃熒小檔案現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經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特聘教授學歷: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大河音樂工作室特別感謝: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台灣愛滋病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