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可能不太注意自己的雙腳,直到足部出狀況才驚覺其重要。事實上,我們的雙腳是身體的基石,不僅承受全身重量,還有著複雜的結構和重要的健康訊號。
雙腳的複雜結構與角色
每隻腳由26塊骨頭、33個關節組成,還有超過100條肌肉、韌帶與腱交織成網絡,讓我們保持平衡和靈活移動。
然而,因為雙腳長時間被鞋襪包覆,容易被忽視,許多人忽略了足部健康的重要性。專家提醒,足部問題可能嚴重限制行動能力,影響生活品質。
常見足部問題與警訊
足部問題範圍廣泛,從皮膚病、結構異常到疼痛僵硬不等:
.皮膚問題:如香港腳(黴菌感染)、疣(病毒感染),多數不嚴重,但若感染未治療,可能惡化。.結構問題:拇趾外翻、錘狀趾,常因鞋子過緊或遺傳引起,初期可用寬鬆鞋子改善,嚴重時可能需手術。
.疼痛與僵硬:如痛風會突發大腳趾劇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會導致雙側足部晨起僵硬。
.腳抽筋:可能因電解質不足、維生素缺乏、藥物副作用或血管阻塞所致。
.足部腫脹:可能是靜脈回流不良、心臟、腎臟或肝臟問題的徵兆。
足部反映全身健康
足部不僅是運動的支點,更是全身健康的鏡子。例如:
.腫脹可能提示高血壓、心衰竭或腎臟疾病。.刺麻、麻木多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早期警訊,也可能是維生素B12缺乏或神經受壓。
.腳趾冰冷有時是循環不良或雷諾氏症的表現,尤其需注意是否伴隨麻木、刺痛。
.趾甲變色常見於黴菌感染,但也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罕見的趾甲下黑色素瘤。
專家提醒,許多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能從足部早期症狀被發現。
另外,糖尿病患者約有六成以上會出現神經病變,導致足部失去感覺。這種狀況下,容易因踩到釘子或燙傷卻不自知,延誤治療增加感染風險。
糖尿病同時會降低足部血流,阻礙傷口癒合,嚴重時可能需截肢。
選對鞋子,照顧雙腳
穿著合腳且支撐良好的鞋子,是保護雙腳的關鍵。專家建議:
.選鞋時最好在下午或晚上,因為此時腳會稍微腫脹,測量較準確。.鞋頭應留有足夠空間,避免壓迫趾甲,防止黑甲和掉甲。
.鞋子一開始穿就要舒適,不要相信「磨合期」這種說法。
.寬鬆、有繫帶的鞋款比緊身、滑脫式鞋款更佳。
【資料來源】
.What the state of your feet reveals about your health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