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林思宇】
腳的結構和其他地方不一樣,不是僅有一塊骨頭,是由26塊骨頭組成,骨頭靠肌腱和韌帶固定,腳底下則是足底筋膜,當人老化時,肌腱和韌帶開始變鬆,足底筋膜彷彿像魚網,是腳骨頭重要的支撐者。
當走路太久、姿勢不良或是沒有穿對鞋子時,會從腳後方開始痛,病情逐漸加重,從腳中間痛到腳前方。
讀者10年前雖然穿平底鞋,但鞋底又硬又薄,沒有保護作用,此時若再走凹凸不平的崎嶇道路,會更糟;當腳開始痛以後,卻還穿高跟鞋,也讓情況愈來愈糟。即使是健康人,走路和遊玩時,最好是穿健康的步行鞋,高跟鞋只適合短暫應酬。
改穿氣墊鞋,理論上會減少痛點,最好還是訂做根據自己腳型的特製鞋墊,讓好鞋墊來協助支撐;許多民眾到門診,紛紛反映做了多貴的名牌鞋墊,還是沒好,鞋墊不用名牌,但要屬於自己。
讀者提到的消炎針,是很多復健科和骨科醫師會用的方式,但是常常病人第一次有效,3、4天不痛,但1個月後又痛,之後再打,間隔時間愈來愈短。
至於骨震波和體外震波治療儀,原理相同,都是破壞發炎處,使組織再增生,屬於自費項目。震波治療有緩解痠痛的效果,但很多病人都是做過以後才來看診。此時病人要改善足底筋膜炎,最重要的是休息和穿特製鞋墊,再搭配消炎藥物和超音波等物理治療。
民眾若到了中年,人生已經走一半了,無論如何一定要接受身體已經是中古車,要接受老化的事實,好好保養,即使有鞋墊,走路10到15分鐘就要休息;當腳受傷時,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則再好的藥物和物理治療,都抵不過不休息繼續破壞的威力。
諮詢/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
整理/記者林思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