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人工智慧的進展日新月異,媒體上也常有這樣的標題「未來哪些職業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你的工作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嗎?」一個多月前,Deep Mind公司的AlphaGoZero完全不仰賴人類的資料,靠著規則與反覆的學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AlphaGo打得潰不成軍。如果你還記得AlphaGo,你就知道人類棋王已經不是AlphaGo的對手了,而現在AlphaGo居然成了AlphaGoZero的手下敗將,而且這個手下敗將還完全不仰賴人類的資料,那麼人類的時代就要終結了嗎?
是,也不是。為什麼說是,因為人工智慧確實能夠完成很多人類也能夠完成的事情,即使是一些仰賴專業知識的事情,像是做病例判斷等。你或許會說,目前的人工智慧只能處理邏輯性強的事情,但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後,有哪件事情是不能被邏輯化的?以藝術創作為例,看似很不邏輯,但如果真的沒有邏輯性,為什麼評論家還可以點出這作品是創作者哪個時期的風格等等的資訊呢?事實上,現在人工智慧已經開始被用在一些藝術創作上面了。
這首歌Daddy’s Car就是人工智慧的產物!
在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探員用所謂的圖靈測試想要判斷到底這個對象是不是真的人,圖靈測試是由英國科學家圖靈所提出的,他認為透過對話的問答,我們就可以判斷到底回答問題的人是真人還是機器。很可惜的是,這樣的做法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很多線上的客服早就是機器人了,很多聲控設備的應答更是讓你無法判斷他是機器人還是真人。
那麼人類的時代為什麼不會終結?我會說,那是因為人類還有情感,真實的情感。或許現在的人工智慧已經聰明到可以透過表情來做高準確度的情緒辨識,但是情感這件事情,不是用文字就可以表徵的,情感是全面性的,是你加速的心跳、流汗的掌心、泛紅的臉頰等等。這些點點滴滴,人工智慧當然可以去模擬,但是現階段的技術,讓人工智慧的情感模擬是由上而下的;用白話來說,就是先確定了要展現怎麼樣的情緒,然後才決定要做出哪些對應的行為。
可是人的情緒不是這樣產生的,在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標籤化之前,早就發生了很多的事情,特別是生理上的反應。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對這樣的反應不敏感,就認為這些生理上的反應是情緒感受的產物。我舉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很多人在緊張的時候手會抖得很厲害,有些時候自己還不自覺,甚至覺得不可能。這樣的心智運作模式,或許是演化給我們的禮物,因為如果我們對於生理反應過於敏感,那麼其對自己的生存是有害處的。
回歸正題,若某一天人工智慧對於情感的模擬可以是由下而上的(就是結合從各方接收的訊息,而產生情感這樣的最終產物),那麼就有機會接近人類的情感了!不過,這件事情不會太快發生,或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第一、情感重在感,這東西很難去量化,不能量化的東西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是很難處理的;第二、要人工智慧由上而下運作相較於由下而上運作簡單多了,後者的運作有太多可能性。
但是,我想我們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希望人工智慧真的像人一樣嗎?我們希望機器人是選擇性地擁有情感,還是像人一樣總是為情所困呢?很諷刺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居然會希望自己不要為情所困,捨棄了人類有別於人工智慧的重要元素。或許,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就好比電影「人工意識」(Ex Machina)的結局中,很聰明的女機器人設了一個局騙了相信她的人類,但是最後她選擇了到一個新的國度去當「人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