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名/人類別擔心 你有人工智慧學不走的
是,也不是。為什麼說是,因為人工智慧確實能夠完成很多人類也能夠完成的事情,即使是一些仰賴專業知識的事情,像是做病例判斷等。你或許會說,目前的人工智慧只能處理邏輯性強的事情,但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後,有哪件事情是不能被邏輯化的?以藝術創作為例,看似很不邏輯,但如果真的沒有邏輯性,為什麼評論家還可以點出這作品是創作者哪個時期的風格等等的資訊呢?事實上,現在人工智慧已經開始被用在一些藝術創作上面了。
這首歌Daddy’s Car就是人工智慧的產物!
在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探員用所謂的圖靈測試想要判斷到底這個對象是不是真的人,圖靈測試是由英國科學家圖靈所提出的,他認為透過對話的問答,我們就可以判斷到底回答問題的人是真人還是機器。很可惜的是,這樣的做法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很多線上的客服早就是機器人了,很多聲控設備的應答更是讓你無法判斷他是機器人還是真人。
那麼人類的時代為什麼不會終結?我會說,那是因為人類還有情感,真實的情感。或許現在的人工智慧已經聰明到可以透過表情來做高準確度的情緒辨識,但是情感這件事情,不是用文字就可以表徵的,情感是全面性的,是你加速的心跳、流汗的掌心、泛紅的臉頰等等。這些點點滴滴,人工智慧當然可以去模擬,但是現階段的技術,讓人工智慧的情感模擬是由上而下的;用白話來說,就是先確定了要展現怎麼樣的情緒,然後才決定要做出哪些對應的行為。
可是人的情緒不是這樣產生的,在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標籤化之前,早就發生了很多的事情,特別是生理上的反應。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對這樣的反應不敏感,就認為這些生理上的反應是情緒感受的產物。我舉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很多人在緊張的時候手會抖得很厲害,有些時候自己還不自覺,甚至覺得不可能。這樣的心智運作模式,或許是演化給我們的禮物,因為如果我們對於生理反應過於敏感,那麼其對自己的生存是有害處的。
回歸正題,若某一天人工智慧對於情感的模擬可以是由下而上的(就是結合從各方接收的訊息,而產生情感這樣的最終產物),那麼就有機會接近人類的情感了!不過,這件事情不會太快發生,或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第一、情感重在感,這東西很難去量化,不能量化的東西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是很難處理的;第二、要人工智慧由上而下運作相較於由下而上運作簡單多了,後者的運作有太多可能性。
但是,我想我們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希望人工智慧真的像人一樣嗎?我們希望機器人是選擇性地擁有情感,還是像人一樣總是為情所困呢?很諷刺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居然會希望自己不要為情所困,捨棄了人類有別於人工智慧的重要元素。或許,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就好比電影「人工意識」(Ex Machina)的結局中,很聰明的女機器人設了一個局騙了相信她的人類,但是最後她選擇了到一個新的國度去當「人類」。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認為將知識與生活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追逐發表的點數,但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推廣,希望讓更多人可以對於自己的心智運作有正確的認識。目前經營心理學科普知識的部落格─《認知與情緒新聞網》,以及一個關注銀髮議題的臉書粉絲頁─《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揚名/人類該害怕人工智慧、機器人嗎?
黃揚名/五千萬FB個資盜竊案,你該擔心資料被賣嗎?
黃揚名/從管中閔到洪蘭,你該相信誰說的?
黃揚名/為什麼柯文哲與網友開戰卻獲得48萬個讚?
黃揚名/徐重仁與年輕世代究竟在吵什麼?
黃揚名/養兒早就不防老 交個年輕朋友吧!
黃揚名/變老好可怕?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變老
黃揚名/網路健康資訊多 專家都不專家了!
黃揚名/讓失智旅人有幸福感,比訓練更重要
黃揚名/找尋人生的大秘寶!迷航的50歲世代
黃揚名/退休之後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黃揚名/幫爸爸買台機器人吧
黃揚名/兩招讓宅老人走出門
黃揚名/打電玩,能拯救失智?
黃揚名/心情老被「讚」左右? 認真你就輸了!
黃揚名/臉友不快樂,難道你不用負責嗎?
猜你喜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比馬桶蓋髒400倍!醫師曝辦公室最髒的地方在這裡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陳昭姿/藥物共擬會 新藥納健保關鍵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林思偕/探病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陳光超/「我真的被球打到!」可以打破耳膜的球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