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步行證實可改善下背痛,但每天該走幾分鐘? 研究給答案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心理學解密

社會充斥惡意和仇恨…心理學家教如何「做回善良的人」:對健康也有益

買咖啡即使只是跟店員表達感謝也是一種善舉。ingimage示意圖
買咖啡即使只是跟店員表達感謝也是一種善舉。ingimage示意圖

聽健康

00:00/00:00

現代社會的暴戾之氣愈來愈重,網路充斥偏激言論,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善的心實屬不易。心理醫師暨哥倫比亞大學精神醫學臨床助理教授哈汀(Kelli Harding)提倡用日常的小小善舉來幫助形成正向循環:「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微小的善意會對別人產生多大的幫助,通常我們得不到回饋,但記住那些被幫助的瞬間,並把善意傳遞出去,真的很重要。」

善意讓彼此都受益 還能維持身體健康

哈汀指出,當人們幫助他人時,雙方都能獲得益處:「善行與慷慨會啟動和獲得金錢、食物或性愛時相同的大腦獎賞中樞。這意味著『善良』根植於我們的人性。」也就是說,行善不僅讓人快樂,更是維持健康的重要要素。

雖然沒有人能做到24小時都善良,但我們可以主動尋找機會鍛鍊「善意肌肉」,以下是結合專家與科學研究的幾種實踐方法。

對家人釋出善意開始

哈汀建議,早上醒來時,主動擁抱你的伴侶或孩子(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之後也可以傳個訊息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情。

當然,家人之間不可能永遠不吵架,當情緒不佳時要表現善意並不容易。不過你可以先退一步:「家庭中最大的挑戰是當情緒高漲時。這是共同生活在有限空間中自然產生的現象。」哈汀建議,當氣氛變得緊張時,不妨提議先分開幾分鐘,暫停一下去做別的事;這能讓前額葉皮質重新啟動,使接下來的對話中更容易保持善意。

如果你家裡沒有其他人,也可以把善意給予寵物,多帶狗狗散步、買兔子最愛的零食、讓貓咪撒嬌地坐在腿上。研究顯示,對寵物表現出善意能提升情緒。如果喜歡植物,也可替室內花園澆水、移到採光更好的地方。哈汀說:「人類天生有『關懷與被關懷』的需求,連照顧植物都被證實對健康有幫助。」

對寵物表現出善意能提升情緒。記者楊光昇/攝影
對寵物表現出善意能提升情緒。記者楊光昇/攝影

向鄰居微笑打招呼

出門時不要只是如機器人般地走路,試著主動對人微笑並打招呼。哈汀表示,這會讓人感到意外,但多數人會回以微笑,而對方也會把微笑傳給下一個人。她補充,研究顯示,經常向社區內最多六個人問好,能顯著提升整體幸福感。

此外,感謝別人也是一種隨手可做的善行。哈汀建議,真誠地感謝公車司機、外送員或咖啡店店員。也可以在社區的社群群組分享餐廳推薦、介紹值得信任的臨時保母,等於是同時幫助店家和鄰居,是一舉兩得的善舉。

若你今天不想社交也沒關係。撿起路邊的垃圾、整理自家草坪,哪怕沒人看見,依然是善意的行為。研究顯示,當人們努力讓社區綠化,暴力事件會減少,憂鬱症發生率也下降。這不需要什麼大工程,只要在窗邊放幾盆花,或送花給鄰居,也能讓他人一天更美好。

把愛擴散到更遠的關係

當你養成習慣後,可以進一步將善意延伸至同事與遠方的朋友。哈汀指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工作,但人們往往不把善意視為職場的一部分。然而研究證實,在有支持氛圍的工作環境裡,人們更有生產力、病假更少、也更快樂。即使你不是主管,也能成為讓同事心情變好的那個人,例如帶小點心分享、關心同事生病的家人、主動幫忙處理他人手邊的急事。

遠方的朋友也別忘了。哈汀透露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當有空並想起某個人時,就主動聯繫他。只要發訊息說「嗨,想到你了,希望你一切都好」即可。這只花幾秒鐘,但對那些感到孤單的人來說,這樣的問候能帶來巨大的安慰與連結。

投身志工服務

志工活動是結合善意與健康的絕佳方式。研究指出,參與志工服務的人壽命更長、幸福感更高,也更積極。哈汀建議可以到食物銀行、動物收容所協助,也能運用自己的技能(例如編織技術、第二外語)在圖書館開班授課。「當你以自己的天賦服務他人,這不只是善舉,也能提升你的情緒,並回饋世界。」她強調:「積極的社交連結正是我們健康成長的關鍵。」

情緒 家人 志工 寵物 工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