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潘懷宗

潘懷宗/塑膠微粒污染胎盤,合體塑膠嬰兒誕生?減塑已刻不容緩

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發現,台灣領海範圍布滿塑膠微粒,其中數量最多的在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附近。記者杜建重/攝影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發現,台灣領海範圍布滿塑膠微粒,其中數量最多的在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附近。記者杜建重/攝影

當人們討論到塑膠造成環境污染,影響生態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聯想到的是: 捕獲了一隻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發現胃裡有大量塑膠袋而死亡的海豹或是海灘上、山溝內堆積如山的塑膠瓶等等,這樣的景象,相信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而且絕對認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環保議題。

但是,自從科學家發現了塑膠微粒(2004年由湯普森教授首次提出)這種東西後,塑膠廢棄物瞬間也變成了人類的健康議題,而不僅僅只是環保議題而已了。所謂的塑膠微粒,就是直徑小於5毫米(0.5公分)或更小的顆粒,這些塑膠微粒可說是無處不在,從塑膠袋和塑膠瓶的裂解、走路時塑膠鞋底的磨擦以及開車時輪胎的損耗等等,它們都可以大量產生。甚至連洗個衣服,也會產生成千上萬個的超細塑膠纖維顆粒(尼龍,丙烯酸和聚酯)。

記得在2017年9月紐約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測試來自全世界五大洲10多個國家,共159個自來水樣本時發現,平均有83%的自來水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隔年,2018年紐約州立大學再度出擊,針對市售瓶裝水進行檢測,這次研究橫跨九個國家,共有11個品牌,收集了259個瓶裝水樣本,結果是93%的瓶裝水、所有11個品牌都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相當嚴重。2019年6月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生物系考克斯教授(Kieran Cox)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的文章就指出,每年每人從飲水和食物中攝入到身體內的塑膠微粒(隨年紀和性別會有些不同),高達39,000~52,000顆,如果再加上從空氣中吸入的,總數每人每年可以達74,000~121,000顆。另外,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又要比自來水平均高出了22倍(延伸閱讀/塑膠微粒汙染嚴重,北極下起「塑膠雪」!個人減塑先從喝水做起)。

由於這些塑膠微粒已經廣泛的污染了我們的飲用水、食物和空氣,所以科學家們被迫開始去了解它們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雖然只是剛剛開始。2021年1月,意大利羅馬市的菲特貝內費拉泰利醫院,婦產科斯維拉托醫生(Alessandro Svelato)更首次發現了人類胎盤中也存在有塑膠微粒,此論文已發表在《環境國際》雜誌上。國際媒體特別下了一個太過聳動的標題,認為女性正在生下“合體塑膠嬰兒”(Cyborg Babies),意思是說這名胎兒可能是部分塑膠、部分人類細胞所造成的。在這項研究中,總共收集了六位媽媽在胎兒出生後,所捐贈的胎盤,其中4個胎盤內共發現了12個球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塑膠微粒(大小從5到10μm不等)(胎側5個,母體4個,絨毛膜3個),其中三個被鑑定為聚丙烯,而其他九種則只能鑑定出是顏料,大概是用在化學塗層、油漆、膠粘劑、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等等。(延伸閱讀/逾半塑膠微粒來自5號聚丙烯!而這些日常用品都是聚丙烯做出來的)

眾所皆知,胎盤在胎兒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提供氧氣和營養,塑膠微粒若存在胎盤中就可能會阻礙胎兒的成長,例如:塑膠微粒可能“毒害孩子”或減少其氧氣供應,導致一些嬰兒死產或體重過輕,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意塑膠微粒的潛在影響,不僅對環境,而且還對人類健康和未出生嬰兒的健康造成損害。另外,如果說嬰兒不是100%的人體細胞,而是包含無機塑膠,是個合體塑膠人,你能接受嗎? 參與研究的媽媽們聽到這樣的結果後,也感到相當的震驚。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塑膠微粒是如何通過呼吸系統或胃腸系統進入如此深的女性體內。但在動物身上,2018年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湯普森教授(Richard Thompson)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論文,就證明它們可以從腸胃道進入動物的循環系統。

重點來了,如果塑膠微粒在我們體內堆積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醫學中心於201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將人類細胞放入含有塑膠微粒的培養皿中,發現我們的免疫細胞雖然可以識別並吞噬了這些顆粒,但它們卻也因此而死亡了。這種模式的細胞死亡與潛在有害的炎症有關。目前正在查看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在活體人類中。雖然如前所述,大顆的塑膠微粒可以通過人體胃腸道,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但科學家認為,腸道中的塑膠微粒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或幫助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的轉移,並可能對“胃腸道疾病患者”產生影響。

英國皇家學會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中,分析了過去十年的研究,並提出了塑膠微粒可能影響動物健康(乃至人類健康)的三種方式。

第一是在腸道中。塑膠微粒可能會破壞微生物菌群,同時還可能破壞腸道細胞,增加發生炎症的風險。第二是受到塑膠製造時所添加的有毒化學物質的危害。例如,在罐頭內襯中發現的雙酚A可干擾內分泌,並與動物疾病有關,包括生育力下降,腦和骨骼發育問題。第三是塑膠微粒可能會將環境當中其他有毒化學物質順便帶入體內。

總結的說,針對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我們仍然處於相當未知的階段,雖然有很多的擔憂,但絕對不希望民眾過分擔心,除了科學家有責任、有義務去更加深入了解外,大家應先從減塑開始,但絕對不要只滿足在“回收”的動作上,因為回收對於降低塑膠產量幫助不大,必須是禁止使用(像是禁止提供吸管、禁止提供塑膠袋和禁止提供塑膠餐盤等等),才會有明顯的助益,請大家務必記得並共同監督,期能創造更美好的台灣和世界。

潘懷宗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