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全/重建顯微手術輸出國際 台灣是搖籃
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之際,台灣防疫成果斐然,守護國人健康,更已能協助許多國家。「台灣能幫助、台灣正在幫助(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是事實而非口號。多年來,「台灣已經幫助」的事蹟常為國際媒體報導,尖端醫療的重建顯微手術就是其中之一。
可供訓練的醫學中心很少
利用手術顯微鏡進行縫合微小血管、淋巴、神經的手術及自體組織移植,以重建身體各部位的缺損。這種手術萌芽於1960至1970年代,如今已經成為外傷、腫瘤及多種病變治療的主流,是先進外科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這是一個至少需完成六年外科專科醫師訓練,才能再接受的訓練,養成難度高,加上儀器設備相對昂貴及師資缺乏,全球可提供訓練的醫學中心很少,因而顯微重建外科醫師嚴重不足,以致造成全球無以計數的人命損失及許多社會家庭無法負擔的殘障。
長庚擁10多位世界級大師
台灣投入這一領域較早,醫療制度完善,因此顯微重建手術的發展較其他國家好,其中長庚醫院更是40年來世界上病例種類最廣、病患最多、手術成功率最高、疑難個案希望所繫的醫學中心。長庚擁有10多位世界級大師,國內外醫師紛紛前來受訓,早在1990年代就是美國重建顯微手術學會推薦的訓練中心,為國際間公認顯微手術聖地「麥加」。
1980年至今,訓練來自86個國家,150位硏究員及2000多位訪問學者, 已完成受訓的專家很多已晉升為教授、主任,成為他們國家或國際學會的領導人。
林口長庚重建顯微手術中心提供國際學者的訓練分二種。第一種為一或二年硏究員( fellowship),每年由60至70名申請者挑選出7至8名;第二種為不需經過挑選,最長為期三個月的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ship)。
在一年之中,每位硏究員都要接受顯微手術最重要的四個次領域,包括頭頸臉部、上下肢、乳房及軀幹各部位的游離瓣移植、臂叢及周邊神經,以及淋巴水腫超級顯微手術的完整訓練。長庚為世界唯一能提供所有顯微手術次領域訓練的醫學中心,除了開刀房、門診及床邊教學,還要參加至少每周二次的晨間學術討論會。
硏究員訓練強調能力養成
這個訓練計畫也強調硏究能力養成,每位硏究員都被要求參與至少一個臨床或基礎的硏究計畫,並完成論文,學術研究討論會就是為此設計。為了讓每個硏究員完成訓練後,都能有信心、順利完成每一個顯微手術,課程設計強調多次反覆手作。
為避免術前思考不周、設計不完善,造成手術不良甚至失敗,要求團隊成員在術前針對個案重複討論,從相關文獻閲讀及批判,避免重犯前人之錯,新創意亦可做為硏究之用。總之,這是國際上最具獨創性的重建顯微手術硏究員訓練計畫。
長期以來,長庚已是國際重建顯微手術醫師的大本營,但基於創辦人王永慶及整形外科創辦人羅慧夫的精神,仍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傳播到世界各地,2015年起成立了結合研究員訓練與長庚大學的「國際重建顯微手術碩士專班學程」,為世上第一且唯一的創新計畫,讓學術硏究成為訓練計畫中的重點。
碩士專班訓練種子教師
這種訓練種子教師「Train the Trainers」的設計,讓硏究員學習外科技術,也養成學術硏究能力。不僅可服務病患,也學會訓練下一代醫師的重要能力。目前畢業於這個學程者已有20多位,引起國際高度重視,相信對全球未來重建顯微手術的發展將帶來更大貢獻,台灣在尖端醫療的成就也將更閃耀於國際。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閻雲/CAR-T細胞治療 期待更多癌患受惠
陳莉茵/擴大罕病給付 基因治療盼曙光
蔡麗娟/給付癌症新藥 應設多元支持基金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郭斐然/不只紙菸 新型菸品更是青少年殺手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閻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將加速藥物開發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張鴻仁 /找出感染者 主動監測系統須升級
王正旭/推動「新藥及新醫材意見」平台 需見多識廣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王正旭/善用新藥意見平台 提高癌友影響力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胡朝榮/失智症普篩 提早醫療介入有助預防
猜你喜歡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