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戎撫天】
去年剛過60歲生日某個暮春清晨,獨自在陽明山騎單車,一段下坡段,車輪正快速滑動著。溫煦的陽光由濃密的樹梢灑下,光影鋪在路上,彷彿大自然展示的一幅幅圖案。林間極為沉靜,呼吸聲聲可聞。
情境令人陶醉,但內心並不平靜。
事實上,好幾個月來,不平靜的心驅動著我,一有空閒就推著單車四處趴趴走,希望身體移動的速度能推動思考的速度,讓我混亂的思緒能梳理清楚。
我的混亂來自年齡的尷尬。
身為戰後嬰兒潮的第一代,60歲的確是個尷尬的年齡。這個年齡,表示你5年後就要成為老年人口,也表示你面對美食不再野心勃勃,而是謹小慎微的計算卡路里;也表示你清晨起床不再一躍而起,而要小心翼翼分解動作,否則不是頭暈就是肌肉拉傷,更糟糕可能摔跤;更表示你如果還沒有進入政務官層級或企業董事會,那麼你不是久任現職,就是組織中許多人正排隊等你退休。無論哪一種狀況,你都應該退休了。
不過,戰後嬰兒潮的60歲,與歷經戰亂的上一代對年齡的態度完全不同。這一代,幼年時期物質生活雖然比較艱困,但成年後社會繁榮、物質優裕,加上醫學進步,也比較了解運動的重要,進入60歲「耳順之年」後,體能和精神通常與4、50歲者無異。相反地,既已「耳順」,待人接物通常更圓融,溝通意願與能力也更強,對專業的直覺能力也達到巔峰,此時退休,對個人與社會都是損失。
不過,進入全球化與web2.0知識經濟時代後,愈來愈多的工作不再隸屬於固定的組織,人可以為自己工作賺錢,也可以為好幾個組織工作。甚至組織本身也產生重大革命,正如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大象與跳蚤」書中所述,20世紀大象恐龍式的企業愈來愈少,「扁平化」成為組織趨勢,去金字塔化後,老人不再成為年輕人的眼中釘,他的通透智慧與圓融態度反而是難得的資產。21世紀新形態的工作對老人更有利。
我非常景仰越戰時代的美國國防部長麥納馬拉,不是因為他曾經幫甘迺迪、詹森兩任總統打了越戰,而是因為他在81歲時坦承越戰的錯誤。他說,當時他做了自認為對的事,但現在證明,當時錯了。
試想,一個擘畫美國近代史上最重要一場戰爭的人,25年後向社會坦承他錯了,麥納馬拉告訴我們一件事,年齡可以老化一個人的身體、摧毀一個人的健康,卻不會減損他的智慧、勇氣,更不會桎梏他的靈魂。外在我縱然衰老,內在我卻青春永駐。
何況,一個人身體的衰老並不那麼容易,克里斯多福‧麥多格是一個當過戰地記者的專欄作家,熱愛跑馬拉松,他在「天生就會跑」書中說,人跑馬拉松的巔峰年齡是27歲,可以維持到64歲,然後開始緩慢衰退,「人不是因為衰老而停止跑步,是因為停止跑步而衰老」。就我認識的跑者中,有人高齡80,依然每天至少跑5公里,體能與精神狀態與60歲無異。跑步可以讓人保持年輕的身體。
在陽金公路風馳電掣的速度快感與陽光照射汗水的特殊皮膚觸感中,我決定暫別單車,開始練馬拉松。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udn.com/rong3827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