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柏檉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韓柏檉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父親去年以104歲高壽過世,他的身影不斷地出現在我腦海。我們其實沒想過他會活過100歲,爸爸在50、60歲時常說,如果能夠活到60歲就不錯了,隨時都可能走人,但就這樣又多活了40年。
父親一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病痛,腦筋清楚,直到離開人間,幾乎生活都能自理,到底他有什麼養生祕訣?據我觀察,心念與態度決定一切,的個性、本性決定他的命運。
據說80%的長者都不快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跟子女處不好。大家都知道喜樂之心乃是良藥,但真心快樂的又有幾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怨、恨、惱、怒、煩、哀、懼及欲望,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長者有時候要自我反省,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又說:「父慈子孝。」為父者先慈祥,子女才會孝順。我父親未必完全如此,但他這輩子,應該吃了不少苦,但內心依然快樂,因為知足、喜歡助人,對鄰居、長輩、學生,總釋出善意與援手。
母親早他近20年過世,一個人孤獨,他自得其樂,可以突然哈哈大笑,背著喜歡的詞或詩,有時自我解嘲、自得其樂,喜歡邀朋友吃飯、聊天,他的樂,是樂在其中,內心真正的快樂。
長者往往身體不舒服、體力不好也不快樂。父親有一股意志力與堅持,一百歲時他住在二樓,上下樓梯自己來,有天腿不太聽使喚,必須借助輪椅或拐杖,他短暫接受,但過幾天,鼓起勇氣忍痛,每天到公園去踩腳踏車,每次20分鐘,踩了三天就恢復腿力,依然樓梯上下來回,自行生活。
父親對吃非常認真,希望餐餐有魚有肉,滿桌豐盛,他的概念就是要營養要吃,可以一天吃兩三顆蛋,一吃就是幾十年,他腦筋如此清楚,我想可能跟吃了非常多的蛋有關吧。
從大陸來台,一輩子辛苦,但安貧樂道,父親欲望不大,不攀緣、不附會,也不爭,只想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少了很多欲望的拉扯跟人際關係的爭奪。但也真誠面對自己的情緒,絕不委屈求全,也會強勢的跟子女、家人產生衝突,而且頗為強悍,感覺就是不委屈,把負面情緒適時發出來後,依然呼呼大睡。
想做一個快樂健康的長者,決定權在自己。期待孩子、期待別人、期待政府,都不太切實際。適時放下長者的角色,多接受別人的關心與支持,適時求救,不要不好意思,這樣子的平凡生活可以走得更長、更久、更輕鬆自在與喜悅。
(作者韓柏檉為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