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便利商店式醫療
日本小兒科醫師大量消失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在我接受兒科訓練時的日本,正是一個小兒科醫師極度缺乏的時期的回憶。而造成日本小兒科醫師大量「消失」(其實不只小兒科,內、外、婦產科也是)的原因之一,便利商店式的醫療正是元兇之一。大家去過日本旅遊,應該都對日本商家服務的態度很有印象吧?這樣的氛圍在醫療服務上面無限上綱以後,造就一段時期日本民眾對於醫療服務的期待近乎便利商店。隨到隨看、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但是一位醫師的養成並不像培養超商店員那樣簡單,導致大量醫師其實都是同一人提供隨到隨看、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的醫療服務。特別是那些與救命有關的科別,因為生病這件事情無法像醫學美容或是健康檢查,是可以事先預約安排的,都是說來就來。在這樣的高度壓力之下,日本的醫學生選擇這些高壓力、高工時又高風險科別的人數急劇的減少。
許多無醫村的產生
缺乏新的後輩加入,老一輩的醫師又慢慢地凋零,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許多的「無醫村」產生。即便是我當時待的大城市如京都,如果小朋友晚上發燒,平均要開一個小時的車程才找得到有小兒科醫師的急診。(日本的診所是不看夜診的)
因此回來台灣以後,對於台灣在已經缺乏兒科醫師的情況下,同一地區還要同時開這麼多兒科急診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更讓人吃驚的是,台北市三歲以下的小孩來醫院看急診是比看門診甚至診所便宜,因此三不五時會遇到一些個案「打開病歷都只有來掛急診的紀錄」,完全破壞了當初政府提供這項補助的美意。而醫院為了應付這樣無止盡的需求,醫療人力又有限的狀態下,只能一個人當兩個人用。這樣的overloading醫療生態並非長久之計,我們需要改變。
養成珍惜醫療資源心態
健康與疾病的常識提升,還有養成珍惜醫療資源的心態,是醫界與政府端應該要協助民眾建立的。對於補助的標準也許可以重新評估,以杜絕貪圖便宜及方便而任意耗用急診資源的狀況。因為在台北市看急診比門診便宜,又是24小時開張,所以常常會遇到六、七點上班前,家長帶來急診看小感冒的案例。或是病徵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只因為上班不方便請假而來急診的狀況。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過度消耗醫療資源(不只是錢,還有醫事人員的時間與精力),長遠來說對社會並不是好的方向。
而醫界應該要更團結合一,在人力有限的狀況下,作最有效率的應用。在日本,兒科急診通常都是一個地區(例如京都市)所有的醫療院所聯合起來,在假日及晚上排班。開業醫師就負責假日的白天的門診業務,通常一年輪到一兩次而已。其他時段的急診就由各醫院分配輪流。這樣一家醫院即使只有一兩位小兒科醫師,也不至於過勞。也許可以考慮類似的方案,將專業人員做最有效的運用,讓大家都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而非重複開設急診。這當中的協調與規劃,有賴於一個強力且有效率的團體,例如地區醫師公會或是專科學會來主導與介入。
生病就醫與健康的維持,應該是大家基本的生活權利。健保走到現在,已經面臨不改變不行的存亡之秋。如何永續經營這個台灣之光,需要全部的人一起共同努力。同時必須誠實地面對人性的真實面,不空談道德,實實在在的把彼此的困難與期待拋出,磨合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這才能真的讓台灣的醫療走得更長更遠。

張璽
一個小留日生,長大後,選擇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醫學士,因為那是距離家鄉-台灣,最近的地方。後繼續在日本京都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三菱京都醫院擔任小兒科主治醫師。如今,他回台灣落葉生根,並孕育自己的孩子。從一個兒科爸爸的角度,觀察台灣的兒科生態,並給台灣父母們最真切的兒科照顧指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璽/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及重症年輕化?看看美日報告怎麼說
張璽/感冒 真的都是因為「冷到」嗎?
張璽/一定要從一而終嗎?當你想問第二個醫師.....
張璽/當孩子跟你說「軟軟」 你進得了這個世界嗎?
張璽/副食品之路 不是非要戰得嫑嫑的
張璽/老婆的臉皮不用常保養 但嬰兒要...
張璽/醫德的有無不等於無償付出
張璽/帶寶寶回家過年秘訣大公開
張璽/新手爸爸:我可以體會虐待自己孩子的人的心情了
張璽/幹細胞的倒帶與快轉,找到疾病解答
張璽/日本人為什麼不打流感疫苗?
張璽/台日新手媽媽的母乳天堂路
張璽/家有新生背起書包上學去
張璽/體驗是成熟的動力
張璽/公雞啼、小鳥叫 爸爸出來了!
張璽/寶寶拉肚子 稀釋蘋果汁優於電解質補充水
張璽/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張璽/寶寶心裡苦...讓寶寶瞬間停止哭泣的音樂
張璽/雙語孩童起步慢,高認知發展好
張璽/有一種冷,叫做媽覺得你冷
張璽/兒科爸爸5招化解小兒鼻塞
張璽/十八般武藝
張璽/養育智慧型手機世代的孩子
張璽/產前篩檢,你準備好要知道答案了嗎?
張璽/與孩子的睡眠大戰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下)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上)
張璽/寶寶不通、不通,「便」撲通
張璽/如何照顧寶寶的頭型
張璽/2個小遊戲 教孩子正確擤鼻涕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