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今年過年值急診班,剛好遇到流感大流行,從早上八點一坐在診療椅上就一直到傍晚交班給下一位醫師才得以稍做喘息。中午匆忙泡的泡麵已經變成某種黑暗料理的模樣。雖然下班的時候又餓又累,但我想著至少我還可以下班,有些地方沒有足夠的小兒科醫師輪班,真不知道那些地區是怎麼樣的光景。
日本小兒科醫師大量消失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在我接受兒科訓練時的日本,正是一個小兒科醫師極度缺乏的時期的回憶。而造成日本小兒科醫師大量「消失」(其實不只小兒科,內、外、婦產科也是)的原因之一,便利商店式的醫療正是元兇之一。大家去過日本旅遊,應該都對日本商家服務的態度很有印象吧?這樣的氛圍在醫療服務上面無限上綱以後,造就一段時期日本民眾對於醫療服務的期待近乎便利商店。隨到隨看、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但是一位醫師的養成並不像培養超商店員那樣簡單,導致大量醫師其實都是同一人提供隨到隨看、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的醫療服務。特別是那些與救命有關的科別,因為生病這件事情無法像醫學美容或是健康檢查,是可以事先預約安排的,都是說來就來。在這樣的高度壓力之下,日本的醫學生選擇這些高壓力、高工時又高風險科別的人數急劇的減少。
許多無醫村的產生
缺乏新的後輩加入,老一輩的醫師又慢慢地凋零,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許多的「無醫村」產生。即便是我當時待的大城市如京都,如果小朋友晚上發燒,平均要開一個小時的車程才找得到有小兒科醫師的急診。(日本的診所是不看夜診的)
因此回來台灣以後,對於台灣在已經缺乏兒科醫師的情況下,同一地區還要同時開這麼多兒科急診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更讓人吃驚的是,台北市三歲以下的小孩來醫院看急診是比看門診甚至診所便宜,因此三不五時會遇到一些個案「打開病歷都只有來掛急診的紀錄」,完全破壞了當初政府提供這項補助的美意。而醫院為了應付這樣無止盡的需求,醫療人力又有限的狀態下,只能一個人當兩個人用。這樣的overloading醫療生態並非長久之計,我們需要改變。
若要在不損害病患就醫權益的前提下,又要保障醫療人員基本的健康工作形態,要找到突破口絕非單純民眾或是醫療人員端的事情。乃是需要民眾、醫療人員與政府三方共同合作努力,才可以看到改善的曙光。
養成珍惜醫療資源心態
健康與疾病的常識提升,還有養成珍惜醫療資源的心態,是醫界與政府端應該要協助民眾建立的。對於補助的標準也許可以重新評估,以杜絕貪圖便宜及方便而任意耗用急診資源的狀況。因為在台北市看急診比門診便宜,又是24小時開張,所以常常會遇到六、七點上班前,家長帶來急診看小感冒的案例。或是病徵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只因為上班不方便請假而來急診的狀況。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過度消耗醫療資源(不只是錢,還有醫事人員的時間與精力),長遠來說對社會並不是好的方向。
而醫界應該要更團結合一,在人力有限的狀況下,作最有效率的應用。在日本,兒科急診通常都是一個地區(例如京都市)所有的醫療院所聯合起來,在假日及晚上排班。開業醫師就負責假日的白天的門診業務,通常一年輪到一兩次而已。其他時段的急診就由各醫院分配輪流。這樣一家醫院即使只有一兩位小兒科醫師,也不至於過勞。也許可以考慮類似的方案,將專業人員做最有效的運用,讓大家都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而非重複開設急診。這當中的協調與規劃,有賴於一個強力且有效率的團體,例如地區醫師公會或是專科學會來主導與介入。
生病就醫與健康的維持,應該是大家基本的生活權利。健保走到現在,已經面臨不改變不行的存亡之秋。如何永續經營這個台灣之光,需要全部的人一起共同努力。同時必須誠實地面對人性的真實面,不空談道德,實實在在的把彼此的困難與期待拋出,磨合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這才能真的讓台灣的醫療走得更長更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