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名人專欄/劉秀枝:主動脈剝離的聯想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聯合報╱劉秀枝】

好友在一個星期內因突發性背痛掛了兩次急診,打了止痛針,並帶了止痛藥回家服用,背痛稍微舒緩。但第三次又因背部劇痛掛急診,且左腿無力,經詳細檢查,診斷是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後,目前逐漸康復中。

有朋友說:「怎會在第三次才查出是主動脈剝離?我上網查,主動脈剝離是可以有背痛的。」此話不無道理,但難免有點事後諸葛。

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的血管內膜撕裂,造成管壁剝離,在血管壁中形成假腔,導致主動脈的血流入此假腔,進而壓迫原來正常的血管腔,且主動脈的分支血管也可能因之阻塞,使器官缺血,發生腦中風、脊髓缺血、腎衰竭等,嚴重時病人會休克、突發性死亡。

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是劇烈胸痛,可伴隨背痛、腹痛或各器官的缺血症狀。它雖是需要立即處理的急症,但並不常見,因此在急診室遇到胸痛病患時,第一個考慮的是常見的急性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而遇到背痛時也會先想到常見的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脫出等問題。而且,主動脈剝離的最初症狀常不典型,如好友的情況只有背痛,沒有胸痛,或是以中風、雙腳無力來表現,難以診斷。

醫學文獻報導,約有三分之一的主動脈剝離一開始沒被正確診斷出來,經過幾個小時到幾天後才被發現。

醫學本來就錯綜複雜,同樣的症狀可能是不同疾病的表現,而同樣的疾病可能以不同的症狀出現,甚至同一種疾病也因病情輕重與個人因素而有不同的預後。疑難雜症或少見疾病的診治需要臨床經驗的累積與高度警覺,例如一位資深醫師接到他高齡的親戚來電,說坐在馬桶上方便時突然一陣惡心、心悸、流冷汗,這位醫師立刻想到主動脈剝離,建議立刻送醫,診斷果然沒錯。

巧合的是發明主動脈剝離手術的權威DeBakey ME醫師在97歲時突發胸痛,自我診斷出主動脈剝離,後來接受手術,活到100歲。

當病症一再復發且治療無效時,醫師通常會警覺,檢討是否漏了線索,診斷走了岔路,而重新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或是請教同事、會診他科。同樣的,當病痛沒有明顯改善時,最好如同我這位好友般還是回到原來的醫院就診,縱使在急診看的不是同一位醫師,但有紀錄可查,讓醫師參考而提高警覺。

疾病的診治固然要靠醫師,病人提供的訊息也是關鍵,但有時也需要一點運氣和時機的配合呢。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心肌梗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