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線上企劃╱黃麗煌】
台灣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從第一例開始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年的經驗且技術相當的成熟,迄今其台灣地區每年有將近兩萬名病患接受關節置換。而大部分接受關節置換的病人主要係因退化性關節炎。根據統計,每10個台灣人就有一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65歲以上發生率達八成,尤其女性高於男性,另外長期姿勢不良、從事粗重工作、體重過重、創傷或關節面受力不平衡的人,也會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徵。目前台灣工作退休限齡是 65歲,所以很多還是工作年齡者,膝關節的磨損及退化就更造成不便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醫生對於早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先採用保守性治療,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玻尿酸注射、減輕體重、物理治療等,如病患的症狀沒有得到改善,持續還有疼痛,醫生才會建議執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在2008年做了一項調查,高達92%的男性及88%的女性是拒絕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在大眾普遍避免開刀動手術的心理因素下,許多病患會忍到痛得受不了時才會考慮關節置換,但其實從保守性治療到膝關節置換的這段期間,除了已有大筆費用的支出(玻尿酸或是PRP注射),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症作已經讓基本生活品質失去,更別說出國長途旅行或是進行簡單的運動。
目前台灣大多數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都是進行微創或是小傷口的侵入,但在置換的過程當中還是需要把傷口撐大以利擺放切除定位器械,因此造成周圍組織在拉扯當中產生不必要的傷害。加上因為是小傷口關節內部的視野有限,讓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非常仰賴骨科醫生的經驗。
藉由機器人手臂及3D即時動態影像可協助醫生更精確地透過動態影像執行關節置換術,大幅增加了膝關節假體置放的準確度,也讓醫生能夠真正執行“微創”手術,讓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不受過度的拉扯和破壞。 另外,以鑽頭取代傳統使用鋸片的方式來磨除損耗的骨頭,讓病患可以保留更多的骨本,術後更快速恢復到本身膝關節運動的自然角度。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已在今年九月將引進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將可受惠,重拾健康快樂的行動生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