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護理長陳筱瑋】
母乳是給寶寶最天然及最安全的食物,這是眾所皆知的,然而在母乳哺餵的過程中是需要許多的支持與鼓勵,尤其在產後短暫的住院時間,產婦不僅要調整身心的變化,還要學習自我照護與新生兒的照顧等,而現行家庭結構以小家庭居多,沒有充足的人力協助,往往在寶寶哭鬧不安時,產婦即便感到不知所措及擔心,造成心理的壓力進而影響母乳哺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是母嬰親善醫院,對於母乳政策推動不遺餘力,從產前門診即開始給予孕婦哺乳相關知識及技巧。候診區更結合數位電視,定期播放母乳哺餵影片,讓孕婦利用不同方式吸收更多母乳哺餵資訊。
產房推行準爸爸陪產及親子肌膚接觸,使生產是溫馨及共同參與的過程,同時促進親子關係。即早哺餵母乳亦能增加寶寶的抵抗力、促進乳汁分泌及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所以即早哺乳是件極重要的事。
產後返回病房,在母嬰雙方健康狀況都許可下,護理人員隨即將寶寶送到產婦身邊,教導親子同室注意事項與母乳哺餵。然而臨床常聽到一句話就是『我的奶水不太夠,寶寶吃不飽?』,加上寶寶在旁哭鬧而亂了方寸。其實寶寶哭鬧原因很多,如:溫度太冷與太熱、聲音太大、穿得太多、尿布濕或包太緊、脹氣或想被抱抱等。但許多老一輩的觀念,總認為寶寶一哭就是代表肚子餓了,或沒有吃飽,接下來就是要餵奶的反射動作,這反而容易忽略了其他造成寶寶哭泣的原因,甚至是需要就醫的疾病徵兆。因此在瞭解寶寶可能哭鬧的原因後,產婦們可以試著多去觀察及評估寶寶的需求。
護理人員常用小彈珠、彈力球、乒乓球來形容新生兒胃容量,讓產婦或家屬能夠釐清奶水的分泌量和寶寶的需求量,第一天的胃容量大約5~7㏄,第2天約22~27㏄,第10天增為60~81㏄。乳汁的分泌是供需原理,乳汁的產生與泌乳量受乳房完全排空及吸吮次數所影響,也就是吸吮的多,乳汁就分泌越多或能定期排空乳房,乳房就會再製造更多的奶水,以供應嬰兒的需求。而親子同室可隨時評估寶寶並依需求哺乳,及儘早知道寶寶習性。
如何辨別寶寶是否吃飽?可由大、小便及體重來觀察,出生後大便由黑深綠色的黏便轉變為黃色稀糊便,有時會混雜一些白色的顆粒。在出生4到6天後,每天至少有3到4次大便。近滿月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大便次數會變少,有些甚至於10到14天才解一次,如果糞便性質是軟的且量多,沒有腹脹或任何不舒服的表徵、食慾好,這是可接受的。出生後1到3天小便次數很少,1週後每天至少可換六到八次尿布(沒有味道、顏色輕淡、尿布重重的)。寶寶體重可在出生後兩週內恢復到出生的體重;頭三個月每一週體重至少增加一百二十公克以上。
在醫院內醫護團隊每日會評估產婦泌乳素、寶寶吸吮及寶寶健康狀況,並協助及指導母乳哺餵,產婦應可放心純母奶哺餵,除非有醫療需求會主動告知。哺餵母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醫院除了有護理人員協助,還有母乳志工的關懷與支持團體分享,返家後更是需要持續性的支持,包括:家庭、社會,以提升產婦母乳哺餵的自信心,期盼每位產婦能成功哺乳,給每個嬰兒生命最好的開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