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臺北聯合門診室

避免關節「卡卡」 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

<div align="left">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蕭凱鴻醫師。<br>圖/蕭凱鴻提供</div>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蕭凱鴻醫師。圖/蕭凱鴻提供

【聯合線上企劃╱林心如撰文】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清晨睡醒或長時間沒活動,關節僵硬且一動就疼痛不已,小心關節炎作祟。醫師表示,感染、年老關節退化、自體免疫異常等,皆會導致關節炎症狀,尤其與發炎免疫反應有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未早期發現治療,一旦關節發炎變形,恐怕會導致殘障。

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率約0.4%,是一種全身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是免疫系統產生不必要的發炎物質及抗體,及自體免疫無法分辨敵我,攻擊正常關節,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侵犯眼睛、心、肺等器官。遺傳、細菌或病毒感染及抽菸、女性荷爾蒙等因素,皆可能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目前醫界仍不清楚確切病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極強,列為健保重大傷病。除了易侵犯上肢手部近端關節及指掌關節,一旦壓迫頸椎,肌肉控制力亦受影響。若未治療,高達三分之二的人恐會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尤其是停經前後,通常男女的發生比例為一比三。

如何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美國風濕醫學會標準:若晨間僵硬持續一小時以上,三個以上(含三個)關節區發炎,手指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炎等症狀超過六周;及特定部位摸到皮下結節,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呈現陽性,X光檢查發現關節病變。若符合四項以上,可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症狀治療為主,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暫時控制發炎情形,卻無法反轉疾病進展。不過,自從「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問世後,不僅可控制發炎症狀,甚至還能調理疾病。蕭凱鴻指出,近年藥廠更研發生物製劑,它可與產生關節炎的發炎細胞或激素拮抗,效果顯著,但不便宜,每年需花費20至40萬元。

蕭凱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沒什麼禁忌,但建議平時少吃補品及含雌激素等食物,如大豆異黃酮製品等,並維持正常作息,調整身心壓力,避免免疫力增強所導致的病情加劇。

除了發炎性關節炎,若身體長期承受重力,關節與關節間硬化、長結節,也會導致關節僵硬疼痛,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蕭凱鴻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炎,通常65歲以上超過半數民眾罹病,70歲以上有程度不等的退化性關節炎。

不少人易將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但蕭凱鴻強調,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以髖關節、膝關節等下肢負重較大的關節,病因包括老化、性別、種族基因、曾受傷感染、肥胖及代謝性疾病等。女性較男性易發病,當軟骨破損發炎時,用力摩擦及關節內發炎物質會導致硬骨骨質增生、長骨刺,壓迫周邊神經就痛,部分患者無法忍受關節僵硬疼痛,更不敢活動身體,長期恐會導致肌肉萎縮,不良於行。

急性期退化性關節炎處置方式需冰敷、多休息,千萬不要搓揉按摩,避免關節磨損更嚴重;若是慢性期,可透過熱療、電療、有氧運動等方式復健,必要時須減重,減少髖關節及膝關節負擔。藥物治療方面,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辣椒素貼片等可緩解症狀。患者平時不妨多攝取維他命C、D及酪梨、大豆萃取物等,少吃含鹽、糖等食物,配合減重及適度運動將有助軟骨生成,以免關節直接磨損。

蕭凱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若被當作退化性關節炎,延誤治療恐致症狀加劇,及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關節「卡卡」,影響活動力與生活品質。

評估指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年齡
年紀輕,40、50歲年紀大,60、70歲以上
性別
女性居多,男女比1:3女性較多
關節炎症狀
關節僵硬、紅腫痛關節硬化長結節,疼痛,但不腫
關節炎分布
四肢小關節為主,對稱且多發性負重關節為主,髖關節、膝關節、和脊椎最常見
晨間僵硬
時間持續至少一小時,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也會僵硬時間較短
類風濕因子
血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無類風濕因子、或低度陽性
發炎指數
通常較高低或正常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

更多資訊 請上健康聯合國

關節 風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