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關節「卡卡」 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
【聯合線上企劃╱林心如撰文】
圖/蕭凱鴻提供
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率約0.4%,是一種全身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是免疫系統產生不必要的發炎物質及抗體,及自體免疫無法分辨敵我,攻擊正常關節,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侵犯眼睛、心、肺等器官。遺傳、細菌或病毒感染及抽菸、女性荷爾蒙等因素,皆可能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目前醫界仍不清楚確切病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極強,列為健保重大傷病。除了易侵犯上肢手部近端關節及指掌關節,一旦壓迫頸椎,肌肉控制力亦受影響。若未治療,高達三分之二的人恐會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尤其是停經前後,通常男女的發生比例為一比三。
如何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美國風濕醫學會標準:若晨間僵硬持續一小時以上,三個以上(含三個)關節區發炎,手指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炎等症狀超過六周;及特定部位摸到皮下結節,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呈現陽性,X光檢查發現關節病變。若符合四項以上,可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症狀治療為主,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暫時控制發炎情形,卻無法反轉疾病進展。不過,自從「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問世後,不僅可控制發炎症狀,甚至還能調理疾病。蕭凱鴻指出,近年藥廠更研發生物製劑,它可與產生關節炎的發炎細胞或激素拮抗,效果顯著,但不便宜,每年需花費20至40萬元。
蕭凱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沒什麼禁忌,但建議平時少吃補品及含雌激素等食物,如大豆異黃酮製品等,並維持正常作息,調整身心壓力,避免免疫力增強所導致的病情加劇。
除了發炎性關節炎,若身體長期承受重力,關節與關節間硬化、長結節,也會導致關節僵硬疼痛,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蕭凱鴻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炎,通常65歲以上超過半數民眾罹病,70歲以上有程度不等的退化性關節炎。
不少人易將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但蕭凱鴻強調,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以髖關節、膝關節等下肢負重較大的關節,病因包括老化、性別、種族基因、曾受傷感染、肥胖及代謝性疾病等。女性較男性易發病,當軟骨破損發炎時,用力摩擦及關節內發炎物質會導致硬骨骨質增生、長骨刺,壓迫周邊神經就痛,部分患者無法忍受關節僵硬疼痛,更不敢活動身體,長期恐會導致肌肉萎縮,不良於行。
急性期退化性關節炎處置方式需冰敷、多休息,千萬不要搓揉按摩,避免關節磨損更嚴重;若是慢性期,可透過熱療、電療、有氧運動等方式復健,必要時須減重,減少髖關節及膝關節負擔。藥物治療方面,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辣椒素貼片等可緩解症狀。患者平時不妨多攝取維他命C、D及酪梨、大豆萃取物等,少吃含鹽、糖等食物,配合減重及適度運動將有助軟骨生成,以免關節直接磨損。
蕭凱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若被當作退化性關節炎,延誤治療恐致症狀加劇,及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關節「卡卡」,影響活動力與生活品質。
評估指標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 |
年齡 | 年紀輕,40、50歲 | 年紀大,60、70歲以上 |
性別 | 女性居多,男女比1:3 | 女性較多 |
關節炎症狀 | 關節僵硬、紅腫痛 | 關節硬化長結節,疼痛,但不腫 |
關節炎分布 | 四肢小關節為主,對稱且多發性 | 負重關節為主,髖關節、膝關節、和脊椎最常見 |
晨間僵硬 | 時間持續至少一小時,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也會僵硬 | 時間較短 |
類風濕因子 | 血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 無類風濕因子、或低度陽性 |
發炎指數 | 通常較高 | 低或正常 |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院校合作 北市醫與國北護簽約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
妥瑞氏童怪動作 施壓恐得反效果
糖尿病家庭 一家五人皆血糖過高
塑身美體「停、看、聽」
乳房特別門診 全方位守護婦女健康
胸悶心痛 CT心導管檢查揪元凶
顧脊椎 瞭解骨刺與椎間盤突出
老年黃斑部病變知多少
瓣膜性心臟病不可輕忽
聯醫第二家失智日照中心 下月開幕
陣發性暴怒 斯文男變臉抓狂
孩童開始上學就很容易生病嗎?
平常心面對人際 春節焦慮可減輕
看3D電影影響視力 電影院要加警語
醫藥小辭典/諾羅病毒(Norovirus)
血管塞車了 三高是禍首
乳癌術後運動 減輕淋巴水腫
照顧失智家人 90%婚姻亮紅燈
勃起功能障礙者 八成三陰莖血管病變
吃偏頭痛藥 她青光眼險瞎!
成因篇-咳那麼兇 是感冒?還是肺炎?
小兒紅斑性狼瘡症狀多樣確診難
晚生難受孕 卵巢功能檢測防不孕
防治牙周病 全方位保口腔健康
失眠大不同 針灸按摩也有用
接觸野鳥 感染見罕隱球菌
男營養師只占7% 醫療院所稀有動物
漸凍音樂家贈琴 這次當聽眾
百萬「眼控滑鼠」 扶輪社送漸凍人
猜你喜歡
吳孟達傳病況惡化 藝界好友認「來見最後一面」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友曝吳孟達肝癌化療虛弱無力說話 僅能手勢給反應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罔腰再曝「流血」引熱議! 高市衛生局今發函通知說明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赴高醫調查罔腰懷孕案 高市衛生局結果出爐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為什麼老人會有「老人味」?簡單3招改善異味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
自曝懷孕引關注!罔腰接受調查 高市:釐清事證中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可樂、氣泡水用二氧化碳 納食品添加物列管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陳時中證實:部分負擔會小幅提升、不影響弱勢慢箋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等死了再睡」不再成立 你該知道的長壽最佳睡眠時間
健康「乳」妳所願!醫:遠離乳癌靠「三及早」!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0225元氣網直播預告/輕鬆甩肉 陳淑麗明教簡單瑜伽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不再放寬!3月起居服時數不足者照顧失智重症 少賺50元
健保費率、部分負擔雙漲 醫療工會批無助改善血汗醫院
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曝光 衛福部:還沒收到健保署資料
桃園人幫CPR意願六都最高! 去年103人從鬼門關撿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