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線上企劃/陳文娜撰文】
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近兩年來,大腸直腸癌已經成為國內每年新增罹癌個案最多的癌症。不少人是在做體檢時,意外發現自己大腸直腸長出瘜肉;有人則是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後發現結果異常,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時才確定罹癌。
幾乎每個病人在被告知罹癌時,都會覺得晴天霹靂、無法接受,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如果是早期大腸直腸癌,腫瘤侵犯深度尚淺且無淋巴轉移,就有機會透過內視鏡來切除腫瘤。
噴上紫色染料 觀察瘜肉惡性度
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熹昌指出,在日本「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已是相當成熟的技術,有一定的適應症;因此,術前的診斷及評估就相當地重要。首先在瘜肉表面噴上染劑,再透過放大內視鏡來觀察瘜肉表面腺體的開口狀況,就可以區分瘜肉為增生性瘜肉、腺瘤或者已經是癌症,進而決定治療的方式。
如果是腺瘤或者是侵犯深度淺的癌症,就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李熹昌解釋,「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以將較大及扁平的腺瘤,或者是侵犯深度尚淺並沒有淋巴轉移的癌症完全切除;反之,若是增生性瘜肉則建議追蹤觀察,而侵犯深度較深或者有淋巴轉移的癌症則交由外科醫師手術。
李熹昌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指在內視鏡下利用內視鏡刀沿著瘜肉組織底部慢慢將病灶剝離,治療時間比傳統內視鏡瘜肉切除術長,約需一至二小時,手術困難度也比較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引進日本「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配合瘜肉染色等術前評估技術,提供正確的診斷與處理。更重要的是,因為不需切除一段腸子,病人術後恢復時間相對較短,住院天數也較短。
瘜肉切除 仍需進一步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所切除的瘜肉,還應做進一步的病理檢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癌細胞侵襲深度是否太深、是否有血管淋巴管的侵犯,或為分化低的惡性腫瘤,如果以上三者有一項成立時,淋巴結轉移的機率便會提高,需考慮加上外科手術治療。
另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並非門診手術,患者必須前一天先住院。臨床顯示,此項手術比起傳統內視鏡瘜肉切除術有比較高的併發症,約有5%機率會出現穿孔等狀況。
李熹昌指出,近幾年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加上國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自費接受健康檢查,故能篩檢出更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而不管是開刀手術或內視鏡治療,技術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可完全將腫瘤切除。因此,只要在醫師詳細的評估下接受治療,早期大腸癌並不可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