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飲食料理 吃出三好一巧
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因口腔問題而限制進食的比率超過61%。隨著年齡增加,容易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導致食不下嚥的情形。董氏基金會調查則發現,國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
考量長者的牙口功能及營養需求,國健康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並推廣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高齡飲食觀念。民眾只要運用質地調整飲食概念,透過食材的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等,改變食材的軟硬度及適口性,就可以製備適合長者的餐食,讓長者不再只是看得到吃不下,並且搭配「我的餐盤」原則,讓長者吃得更健康。
「爸爸回家做晚飯」影片推薦「如意鮮蝦雞肉蛋捲」、「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兩道料理。吳昭軍說,藉由兩道簡單的料理,傳達想要照顧長者營養的想法,利用家中常用的餐具可以輕鬆辨別食物的軟硬度,為長者飲食把關,且藉由全家一起做菜的家庭互動,不但能增進情感,加上親人的陪伴用餐,更可以增加長者食欲。
「如意鮮蝦雞肉蛋捲」料理有小技巧,因蛋白質是長者重要的營養來源,將富含蛋白質的新鮮蝦仁與雞肉,再加入些許馬鈴薯,透過調理棒攪碎打成泥,以蛋皮及海苔包裹,蒸煮後能提升均勻的軟嫩口感,再以適口大小切割,即成為老少咸宜的雞蛋捲,讓長者能同時攝取多種蛋白質食物。
至於料理「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的技巧,因為米粉長長的,不好入口,但只要把它切成約3公分的適口大小,佐以軟嫩的鯛魚片、蛋及同樣切小塊的絲瓜,再加上紅色的養生枸杞,就色香味俱全,且營養滿分。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翻轉腳本/向外求援 原來家門外仍有愛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張慶光/晚霞依舊燦爛
長者進食易嗆咳 食物泥仍有風險
剪碎食物還是嗆到?台大醫院吞嚥專家出書助長輩享美食
長者邊吃邊咳吞不下 5種訓練有助進食
禁長照探視卻鬆綁邊境 家屬炸鍋:政府監禁弱勢長者
長者功能異常? 6大指標可評估
張慶光/山才爬一半 不要急著下山
照護成本增 「社區式照護」成趨勢
低溫來襲!住家仍要保持通風 慎防一氧化碳中毒
天冷泡熱水澡其實增心臟負擔 醫籲留意泡澡時間:就像泡湯一樣
阿嬤不用坐地上洗澡了 二手輔具助弱勢高齡身障生活
加強肌耐力 銀髮族也需做重訓
75歲超狂阿伯伏地挺身、倒立都OK 1周5次這樣練
長輩春節出遊 防跌5要點
長輩「最常跌倒」地點曝光!超過一半都在這
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醫病天地/陪長輩玩鏡子遊戲 延緩失能
若要納長照 學者籲給移工後援
「服務表格化 失去溫度」 副市長變照服員不滿長照2.0
失聯移工5.5萬人 家庭看護最多
誰來照顧我爸媽3-2/勞衛各自研究 學者籲進入深水區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