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韻涵/輯譯】
過去研究認為,銀髮族睡得少,與服藥、心理壓力或退休有關。但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腦部調節睡眠的「腹外側前視葉核」神經元,會隨年紀增長而衰亡,導致睡眠時間縮短。這是學者首度用神經學角度解釋此現象,新研究發表於「腦」期刊。
赫芬頓郵報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醫學中心「貝絲以色列醫院」神經學主席塞波博士說,70幾歲的銀髮族,平均比他們20多歲時少睡1.5小時。塞波說:「他們感覺沒睡飽,起床是因為睡不著了,且平常還是覺得累,形同慢性失眠。」
塞波起初發現,缺乏「腹外側前視葉核」神經元的小白鼠,失眠情況嚴重,他遂分析1997年研究留下的人腦樣本。當年約1000名65歲的受試者,每兩年將手錶大小的裝置戴在手腕上七到十天,記錄所有活動,並同意死後捐出大腦,讓研究得以延續。塞波挑選其中45組保存完好的大腦樣本,對照腦中腹外側前視葉核的神經元數目和對應受試者晚年的睡眠情況,結果發現,腦中含有較多該神經元的受試者,睡得較久且能一覺到天亮。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睡眠調節神經元似乎衰亡得特別快。塞波說:「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睡眠調節神經元最少,他們是最常中斷睡眠的人。」這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患者住在療養院有關,他們常被巡房者吵醒。
【2014/09/08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