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劉貞柏/竹東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86歲老太太由兒子帶來看診。這幾個月以來,老太太懷疑東懷疑西,擔心有小偷,也懷疑同住多年的媳婦暗中偷竊財物。整天擔心,吃不下也睡不好,整個人悶悶不樂。
家屬擔心老太太心情不好,想陪她說說話,卻發現原本溫和有禮的老太太,突然喜怒無常,經常聊到一半就為了小事大發脾氣,於是兒子帶她來求診。
看著眼前梳妝整齊,溫和有禮的老太太,實在很難想像她出了什麼問題。對於家裡有沒有遭小偷,媳婦有沒有偷東西,老太太提出模棱兩可的邏輯:「我沒有親眼看到媳婦偷東西,但我的東西不見了。那天只有她跟我在家,難道是我偷的?」老太太這麼說道。但詢問她到底掉了多少錢,老太太卻答不大上來。
我靈機一動,指著老太太身邊兒子問:「他是誰?」。「他是我兒子。」老太太笑著回答。我再問:「你兒子叫什麼名字?」她遲疑了半秒鐘,笑容有點僵硬:「他是我兒子。」原來老太太已忘記兒子的名字。
很多早期失智症患者並非刻意說謊,他們只是在掩飾「忘記細節」的這件事。「吃過飯了沒?」、「這水果買一斤多少錢?」、「現在幾點鐘?」家人親切地噓寒問暖,可能得到模糊的答案,因為失智症患者遺忘了這些生活的細節,為了掩飾尷尬,只好隨便說個答案敷衍過去。
失智症早期症狀可能時好時壞,甚至很輕微,讓家人不易探查。加上老人家白天大多獨自在家,晚上早早就寢,跟家人互動不多,這些都可能讓親屬不經意間遺漏掉老人家開始失智的重要訊息。
當患者發現自己「腦筋不靈光」的時候愈來愈多時,就開始擔心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心情也變差。況且隨病況惡化,不單單是記憶受影響,患者的情緒、判斷力,甚至最後肌肉運動跟吃飯、喝水功能都受到影響。
並非所有早期失智症患者都無法治療,若能儘早就醫,接受完整的健康狀態評估,搭配適當藥物,轉介安全的生活環境,提早熟悉相關醫療安置資源,以及衛教家屬對於這種疾病各種症狀的認識,就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健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