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台灣失智症協會昨與全球七十六個國家同步發表「全球失智症報告」,協會理事長邱銘章指出,台灣估計有十六到十八萬名失智症患者,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者僅三萬多人,換言之,逾四分之三病人未被確診及積極治療。
邱銘章指出,今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最重要的訴求,是失智症的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具有明顯效益,不但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且能減輕家屬照顧壓力;換言之,失智症防治必須「贏在起跑點」,才能延緩病情惡化。
邱銘章表示,根據研究,即便在高所得的歐美國家,至少有一半失智患者未被診斷出來;同樣的,在台灣也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例如出現記憶障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或以為失智症無法挽回、乾脆放棄治療等。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他曾針對該院六百多名經評估為失智的老人,再對照家屬的認知,發現約有四分之三家庭不知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
邱銘章強調,失智症應及早診斷,讓患者接受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以延緩退化程度。
他以台大醫院記憶門診過去十年來所追蹤的四百廿二名個案發現,在疾病愈早期(輕度)接受治療者、愈多參與社會活動者,其認知功能退化程度越慢,甚至有患者維持十年沒有明顯惡化。
今年八十七歲的王伯伯,就是較為正向的個案。他的太太王傅女士表示,兩年前先生確診輕度失智,一度非常恐慌,後來看到聯合報有關失智症有黃金治療期的報導,於是安排先生參加協會的「瑞智學堂」,現在王伯伯會吹口琴、畫畫,透過音樂及藝術治療,讓老人家可自娛娛人,病情也在控制當中。
失智症Q&A
Q:失智症與正常老化有什麼差別?
A:老化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若測試記憶,也可能一時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但失智則是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而且,病人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會完全忘記自己曾經做過測試。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顛、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反而忽略就醫的重要。
Q:失智症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Q:如何預防失智症?
A: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唯有平時努力「趨吉避凶」,趨吉例如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多吃地中海飲食;避凶是遠離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等三高、避免肥胖、抽菸、頭部外傷和憂鬱。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