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郭博昭:高齡社會需智慧科技導入 才能降低醫護負擔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 記者鄧桂芬/攝影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 記者鄧桂芬/攝影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表示,高齡社會來臨,醫院總是排滿許多老年患者,醫護工作也跟著血汗。要改變醫療現狀,智慧科技導入是重點,打破傳統看病流程或治療方式,讓照護再進化,不只降低醫護負擔,更能增加民眾對健康照護的自主性。

郭博昭今天在「2018榮陽論壇」演講表示,坊間流傳醫院「三長兩短」說法,也就是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批價領藥時間長,但醫師看診時間短,醫師囑咐更短。

郭博昭說,這不能怪醫護人員,這是因人力不足,高齡社會老年病人只會多不會少,若不改善,「三長兩短」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郭博昭說,他曾是一名醫師,後來投入第一線的醫藥科技工程開發。他重新檢視過去的傳統看病流程,病人懷疑生病症狀時去找醫師。但理想的看病流程不一定要進到醫院,而是應該在家裡就能做健康檢查,進行健康自主管理,「避免有病、沒病都擠進醫院。」

郭博昭說,全球現在進入「工業4.0」時代,也就是透過物聯網技術,以人工智慧將虛擬及實體重新整合,也就是「資訊實體整合系統」。

郭博昭舉例,這是利用感測器偵測溫度、光度、心電圖及腦波,將量測結果轉化數字訊號,經過物聯網傳到網路進行資料紀錄管理,再進行分析決策。而決策結果再由真實世界的醫護人員,將正確的治療方式於病人身上執行。

郭博昭說,他為了把這「資訊實體整合系統」落實,花了很大的功夫。例如感測器僅有3個字,但他花一兩個月完成電路,再花一兩年用程式語言替感測器寫微電腦程式。另還要花一年半時間開發App,才能讓感測器訊號往雲端傳。

最後,要把硬軟體湊在一起,才能確認沒問題,若有問題還要改良更正。不然量測血壓上傳後,健康出狀況就要發簡訊給醫護人員,若忘了量血壓則是發簡訊給使用者等。「介紹這些一下子講過去,但我花了10年時間才達成。」

郭博昭說,他2010年把雲端血壓計開發出來,血壓量測不再需要用手抄,就可以自動發訊息給使用者端及醫護端。這系統現在在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屏東市等地區使用。

2015年,他也開發出雲端心電圖和自律神經儀,也就是透過感測器,將心電圖進行線上監測,預防和預測心血管問題。一開始的感測器類似小型電動玩具,將手指放上去後進行偵測,他再接再厲將產品縮小化,貼在身上就能監測。

郭博昭近年也開發雲端睡眠中止監測系統。過去睡眠問題患者到醫院檢查要排隊三到六個月,全身貼滿線,在陌生床上不舒服躺一個晚上進行偵測,若睡不著就要重做。

為了解決問題,郭博昭開發穿戴式感測器,只要戴著睡一晚,起床上網就能知道自己的問題。目前北醫附醫、振興醫院、關渡醫院都有試用協助測試產品。

郭博昭強調,新科技導入可讓照護模式進化,也就是從傳統的全人工,到未來自動化,新科技扮演比重愈高,愈能降低醫護負擔,同時增加民眾健康照護自主性。

人工智慧 醫師人力 醫護人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