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老人照護

治療他/藥物、非藥物治療 多管其下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
(記者陳立凱/攝影)
失智症可以治療嗎?

治療失智症,第一步要先鑑別、診斷原因,再依據不同問題著手,目前也有藥物可延緩或避免失智症惡化,近期研究也發現,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藝術治療等,也有令人感到樂觀的效果。

吃藥治好阿茲海默?沒仙丹

到目前為止,除非是腦瘤、新陳代謝等疾病引發的失智症狀,可透過治療改善或終止,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還未出現可以治癒或逆轉惡化的仙丹妙藥,但部分藥物,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腳步。

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針對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主要有兩大類藥物:

膽鹼酉每抑制劑:延緩大腦中化學物質「乙醯膽鹼」分解,作用為促進認知功能,目前已核准用於輕、中、重度患者,市面上有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 mine 3種。

NMDA受器拮抗劑:用於抑制腦部神經元的毒素作用,如memantine,核准用於中、重度阿茲海默患者,這些藥物皆用於症狀治療。

而阿茲海默以外的退化性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藥物效用較不大。

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血小版、抗凝血藥物,積極地避免失智惡化。

20%患者出現鬱症!得服藥

另外,無論是何種失智症,其伴隨出現的精神症狀,都增加照護困難,也可能加速惡化失智。

醫師通常會視患者狀況開立低劑量、短效的抗精神藥物,但高劑量、長效藥物對老人家副作用大,不建議使用。失智症患者有20%會出現憂鬱症狀,也應服用抗憂鬱藥物,以免加重失智惡化。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目前還有許多藥物臨床研究在進行,預期未來將出現更多有用的藥物,目前臨床多將藥物合併使用,家屬應注意患者是否出現食欲降低、頭暈等副作用;有慢性病者,除了要好好控制、以延緩失智症狀外,也可將相關藥物(藥單)提供給醫師、藥師,以減少發生交互作用。

隨時調整照護方式 多體諒

王培寧說,患者合併有精神症狀時,也應該調整照護方式,如找出患者害怕、妄想的根源,試圖解決、減少焦慮感,像將東西盡可能放在固定處,多複製幾分相同物器,適時地提醒,患者往往發完脾氣就忘光光,親友可多體諒。

頭腦體操+運動
聰慧的修女 腦萎縮 認知卻不差

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說,臨床發現非藥物治療反比藥物治療更讓人樂觀,對失智患者有顯著幫助的如「認知訓練」以及單純的運動。

研究顯示,每周2到4次簡單運動,能幫助80歲以上老人家壽命延長、提高生活品質。而寵物、日光、音樂、芳療等方式,也有很明顯效益,最好多管其下、搭配藥物、非藥物治療。

動手腳時,同時也得動動腦。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心理師林克能說,認知訓練即失智症的「頭腦體操」。一分調查修女的著名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在年輕時留下的自傳,文筆豐富、思考創作能力佳的修女,老時認知功能退化較慢,甚至死後解剖發現其腦部已退化萎縮,但表現出來的認知功能仍不差。

為什麼常用腦的知識分子,也出現失智?王培寧說,受過高等教育、經常用腦者,患失智症比率較低,發病時間也較晚,但若這些人沒有好的腦力訓練,可能更早出現失智症狀。

親友陪伴+加強互動
如他忘記有兒子 不妨直問兒子叫啥名

林克能說,無論預防或延緩失智,都可利用「智力存款」的概念,不斷鍛鍊腦力,並盡可能多多接觸人群、維持社交活動;王培寧提醒,沒有壓力、愉悅的學習、動腦也是重要關鍵,不宜帶著壓力用腦及動腦過度。

親友的陪伴更是「良藥」,林克能說,失智症患者往往封閉自己,此時唯有親友主動出擊,例如陪同出門散散步、或推輪椅曬太陽。

患者自己看電視、報紙時,常是「視而不見」,此時主動詢問患者在看什麼,適度的互動。或是將他過去原有的概念,換句話說放到現實狀態下,比如患者忘記已經長大的兒子,不如問他兒子叫什麼名字,現在幾歲,再適度提醒現狀,給予刺激。

就像講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電影「明日的記憶」,最經典的台詞:「即使有一天你的記憶消失,忘了我,我還是會這樣牽著你的手慢慢走」。

【2009/10/25 元氣周報】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