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國發會最新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15-64歲青壯年人口(又稱工作年齡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便開始下降,目前占比仍大於66.7%,尚處人口紅利階段,但預估此人口紅利將於2027年消失。台灣在少子化及高齡化夾擊下,十年內便將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嚴重後果。
面對勞動人力不足的困境,政府及一般企業都需要未雨綢繆,可能的因應措施包含導入自動化設備,引進外籍勞工,提升婦女就業機會等。另外,延長強制退休年齡也是一種方法。日本安倍首相日前發表最新政見,強調將用未來三年任期打造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只要有意願就能工作的「生涯現役(終身不退休)」社會。根據日本《2016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有三成60歲以上的人希望「能工作時就一直工作下去」,若包括「想工作到65歲、70歲」的人在內,60歲以上想工作的日本人超過七成。
實際上,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15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當中,有兩成人、即730萬人仍然持續工作。另外,韓國65歲以上的勞參率則高達31.4%;美國也有18.7%。反觀台灣,勞基法明文規定勞工年滿65歲,雇主得強制其退休,而台灣公務人員的平均退休年齡更不到57歲,導致65歲以上的勞參率僅8%,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過去農業及工業時期,許多工作需要勞力付出,年長者未必能勝任。但是現在早已進入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掛帥,事實上許多工作更需要有經驗的年長者來指導。剛卸任的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年過80,仍然帶領公司再創高峰;67歲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依然精力旺盛,不斷擴展事業版圖;馬來西亞今年剛選出一位「高齡」92歲的總理。一百年前,台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在那個年代,50歲即被稱為半百老翁。但時至今日由於醫療水準提升、生物科技發達、健康意識抬頭,台灣人平均壽命已至80歲,以65歲屆齡來強迫退休,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有年齡歧視的疑慮。
退休原本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對退休要有正確的期待及規畫。日本很多獨居退休者「無緣死」,因為從職場離開後失去了生活重心,減少了社會參與及互動,而且退休存款準備不足,貧病交迫,最後只能孤單的死去。你有沒有思考過,退休後的生活如何安排,退休金準備充足嗎?有多少親朋好友可以陪你度過漫長退休歲月?若以上問題都還沒想清楚,你可能要重新評估是否要急於退休。
美國現正發起一項「反退休運動」(Retire Retirement),把「退休」這個字給退休掉。未來永不退休可能將成常態。事實上「活到老做到老」不僅能讓長者不與外界脫節,也不用擔心坐吃山空或靠別人的資助生活,反而可以活得更有尊嚴。而參與工作所帶來的被需要感,更可激勵長者重視自己身心的健康。
或許有人認為,高齡者不退休會阻礙年輕人的升遷機會。事實上,若高齡者無法有穩定的工作收入,可能因而降低消費,反而會因此讓整體經濟衰退,導致工作量減少,年輕人的失業率反而會上升。年輕人常以為年長者食古不化,甚至學習緩慢會拖慢團隊的進度,就如「高年級實習生」電影所描述的一樣。未來若高齡者持續工作,則公司應該創造一個青銀共創環境或者強化師徒制,讓不同世代間互相了解、尊重,減少彼此間的磨合時間,也可讓年長者的經驗與年輕人的創新融合在一起。創造世代共融、青銀共榮的氛圍。
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我們必須體認屆齡退休時代已結束,與其擔憂高齡者的照護問題拖垮經濟,不如正面思考如何活化高齡人力,讓高齡工作者可以在職場續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