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推適用亞洲人的診斷準則
家中有長者四肢無力走得慢、說話表達與執行事情的能力漸漸減退嗎?陽明大學研究指出,大約每100人就有9人有前述「身心衰弱」情形,且這群人的死亡風險高達健康者的3.1倍。醫師表示,「身心衰弱」的診斷尚未標準化,明年台灣將與日本共同提出適用於亞洲人的診斷準則。
陽明研究團隊檢索國健署2006年「老人健康之社會因素與生物指標研究」資料,從中抽取1103名資料較完整、沒有退化性疾病的樣本分析,最後再勾稽四年內的死亡檔案。
結果發現,這群年齡在53至85歲間的人,8.6%有「身心衰弱」,且這非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專利,53至64歲還在職場或剛退休不久的族群,也有2.2%。身心衰弱風險隨著年紀增加,65歲至74歲族群占比為10.2%,75歲以上則達22.7%。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身體虛弱及老化相關的認知障礙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如憂鬱症、心臟與代謝疾病等,研究也發現許多個案有多重慢性病,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年齡長、女性、缺乏規律運動、受教育的時間較短、憂鬱症狀等。
陳亮恭說,「身心衰弱」患者通常會漸漸感到四肢無力、走路變慢、說話表達變差、處理複雜事務能力衰退等,若能避開危險因子,多參加課程、從事認知訓練、多運動、注意營養並妥善控制慢性病等,「身心衰弱」可以預防改善。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