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專欄/鼻胃管「並不該死」!成功的整合照護,3個月「拔管」成功
月前在銀髮展上,我聆聽了一場發表會,演講者提到一個真實案例「宋媽媽」。宋媽媽出院時四肢無力,生活自理功能大幅退化,而且還插了一條「鼻胃管」回家。
幸好透過「整合照護」,三個月後,鼻胃管不僅可以移除,宋媽媽的自理功能也能大致恢復。
這讓我想起社會對於鼻胃管的疑懼,網路上只要有關於鼻胃管相關的文章發表,討論區裡總是一面倒的出現類似「我也不要插鼻胃管」的留言。
▍ 一天六次管灌胃食,家屬無限焦慮
因此當我聆聽到「那根令人恐懼的鼻胃管」,可以成功地拔除;因為術後臥床而退化的自理功能,可以逐漸回復時,決定深入了解宋媽媽的整合照護之路,特別專訪中化銀髮北區照護管理中心經理杜雪貞護理師。
杜雪貞娓娓道來宋媽媽(化名)的原本狀況,在住院之前,宋媽媽每周需要洗腎3次。78歲時,因為直腸癌手術開刀住院,一個月後又因為肺部感染發炎。
在醫院住了兩個月,臥床太久、出院時下肢活動能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協助。一天要進行6次的鼻胃管灌餵食,家屬對於出院後如何照顧宋媽媽,感到不知所措與焦慮。
由於小孩們都有工作,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可以扛起照護重任的「一雙手」,而且這雙手還要懂得幫宋媽媽整合各種專業資源。
因為宋媽媽需要的不只是居家照顧,還包括居家護理、語言治療、復健,透過朋友的轉介,家屬找上了中化銀髮。
中化銀髮的「照護管理師」,在宋媽媽出院前,就陪同家屬到醫院,與語言治療師一起參與出院準備的訓練計劃。
▍ 鼻胃管,扼殺人生的最大快樂
一般醫院在執行「出院準備」時,根據SOP的要求,醫院一定會提供完整的衛教與衛教單。宋媽媽就醫的醫院,在出院準備協助會議中,還有跨專業團隊
參與討論,包括醫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
但是家屬是否完全理解?照顧者是否能確實follow?答案可能就不一定了。
再加上宋媽媽需要的是跨專業的照護,更需要一位懂得整合專業資源、以及懂得跟專業資源溝通的靈魂人物:照護管理師。
這位照護管理師,扮演最關鍵的單一窗口角色,不僅要負責與專業資源提供者溝通,與被照顧者以及家屬溝通,還要能監督居家照顧員確實執行照顧計畫。
以宋媽媽為例,不僅要整合「居家護理師」,執行更換管路與術後傷口的護理,還要整合「語言治療師」。
因為照護管理師與宋媽媽及家屬討論後發現,宋媽媽最期待的是能拔掉鼻胃管。
鼻胃管,是一條從鼻腔通過食道、再直達到胃部的管路。當有咀嚼障礙、吞嚥障礙、容易嗆咳造成感染時,為了避免營養不良,或是感染而危及生命,就需要這條塑膠軟管上陣了。
鼻胃管不像尿管、尿袋,可以隱藏在褲子裡、裙子裡。這個必須固定黏在鼻孔旁的裝置,讓人一目瞭然,會讓病患產生退縮心理,不願意與外界接觸。
更重要的是,鼻胃管還剝奪了咀嚼與品味食物的能力,病患只能無奈地看著稠狀的管灌食物,「借道」鼻腔裡的軟管直通胃部,美食裡的酸甜苦辣,完全無感。
作家林語堂曾在《生活的藝術》中曾寫道:「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樂的事物時,『食』是第一樣」。鼻胃管,等於扼殺了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 3個月移除鼻胃管,人生又從黑白變彩色
不願意與人群接觸,沒辦法品味美食,人生尊嚴受到嚴重打擊,裝上後無法拔除的疑慮,都是鼻胃管讓人恐慌的原因。宋媽媽表達出想要拆除鼻胃管的強烈意願,照護管理師開始努力讓宋媽媽的心願成真。
因此照護管理師不僅整合「居家護理師」,還整合「語言治療師」。根據醫生的處方,語言治療師為宋媽媽設計出專屬的「居家活動紀錄表」。
有了這份紀錄表,居服員要協助宋媽媽每天進行四種訓練:唾液腺按摩、舌頭運動、咽喉運動、嘴唇運動,並且要清楚記錄每天的運動頻率。
譬如「唾液腺按摩」,就包括「耳下腺按摩」、「顎下腺按摩」、「舌下腺按摩」,每天按摩幾次、每次按摩幾秒,都要清楚記錄。
一段時間後,把這些數據回饋給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可以再做進一步的調整或強化。
於是出院後的第3週,宋媽媽開始慢慢練習吞嚥質地適宜的食物,3個月後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宋媽媽的人生逐漸由黑白變彩色。
這是整合照護奏效的成功案例,源自於跨專業團隊的通力合作,再加上被照顧者與家屬的全力配合。
▍ 照護管理師,才能成功整合各項專業資源
杜雪貞表示,目前政府的長照體系中,其實也有包括居家照顧、復能照護、居家護理訪視、營養照護、進食與吞嚥照護等資源。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照護管理師」、或是「照管經理」(care manager),去扮演統籌窗口,這些專業資源猶如存在「平行時空」,無法自動連結,無法整合發威。
就算懂得銜接多項的專業資源,也還是要有一位稱職的care manager,去協助管理居家服務員、或是家屬有確實「按表操課」。
因為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任許碧珊醫師曾表示,照護計畫應該依據長輩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根據一份詳實登載的記錄表,整合照護團隊就可以即時調整照護方式。
想想看,如果要從醫院接回一位長者,不只需要照護術後傷口,長輩臥床太久,四肢無力,身上插著鼻胃管,每週還要洗腎3次。很多蠟燭兩頭燒的家屬,可能的選擇,就是直接送去安養機構,長者最期待的「在宅安老」,就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
要提醒的是,如果想要恢復原先可以生活自理的狀態,出院後有一段很寶貴的
「黃金期」。在「黃金期」間,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協助,擺脫輪椅、拔掉鼻胃管,都是可以期待的。
懂得銜接醫院到居家的這段路,「長照」可以變「短照」;不懂得銜接醫院到居家的這段路,「短照」就會變「長照」。從宋媽媽的經驗讓我體認到,鼻胃管「並不該死」,也不需要放大恐懼,社會應該做的是正確認識。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愛長照
愛長照提供最實用的長照資源補助、養生保健、疾病知識、心情支持等彙整。我們是與照顧者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有「銀髮照顧」的相關疑問,歡迎來「愛長照」了解更多!
》網站:http://www.ilong-termcare.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8525carehelper/?fref=ts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
用Line問長者量六力 檢測防失能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失能長者住機構 補助將提高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月付10萬找嘸看護 「老顧老」增多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疫下無援 照顧者苦撐
願景回響/疫情期間照顧者壓力倍增 衛福部應正視
願景回響/又見照顧殺人 疫情壓垮長照壓力鍋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有打有保庇 阿公阿嬤疫苗打好打滿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翻轉腳本/向外求援 原來家門外仍有愛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張慶光/晚霞依舊燦爛
長者進食易嗆咳 食物泥仍有風險
剪碎食物還是嗆到?台大醫院吞嚥專家出書助長輩享美食
長者邊吃邊咳吞不下 5種訓練有助進食
禁長照探視卻鬆綁邊境 家屬炸鍋:政府監禁弱勢長者
長者功能異常? 6大指標可評估
張慶光/山才爬一半 不要急著下山
照護成本增 「社區式照護」成趨勢
低溫來襲!住家仍要保持通風 慎防一氧化碳中毒
天冷泡熱水澡其實增心臟負擔 醫籲留意泡澡時間:就像泡湯一樣
阿嬤不用坐地上洗澡了 二手輔具助弱勢高齡身障生活
猜你喜歡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預防猴痘感染,衣服到底該怎麼洗?美CDC有指引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專家點名「3種人」危險性高 發燒、頭痛、冒紅疹當心
1顆普拿疼殘留體內5年?藥師建議「服止痛藥5不原則」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康復者宣言/確診後及時用藥!康復的關鍵為補充營養,兒貼心照顧
康復者宣言/防疫好習慣 同住家人沒被我傳染
防猴痘不建議大量接種 台灣優先施打3對象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老婆確診後性慾變強讓他嚇到 網歪樓留言:少子化有救了
法國驚現首例兒童猴痘病例 疾管署:同住家人可能染疫
被小黑蚊叮癢又腫!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台灣首例猴痘 匡列縮減為9人
超噁男友「內褲重複穿、垃圾爬滿蟲」 她崩潰喊:愛不下去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首例猴痘個案狀況良好 9接觸者皆無症狀
生活中培養健康好習慣,可延長壽命!日研究:有慢性問題者也有效
染猴痘怎麼洗衣服? 羅一鈞:不混洗、一般洗衣精即可
3類降血脂處方藥恐傷肝胰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運動+飲食控制 父子健康瘦
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要吃藥一輩子嗎? 營養師教你透過飲食與運動有機會停藥
康復者宣言/夫妻確診 感受人情關懷
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
不止吃多少動會變胖,吃藥也可能會!9種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
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ELLE總編輯楊茵絜過世 父親楊渡悲嘆等不到電鈴聲
天熱吃少流汗還沒瘦!營養師揭「夏季比冬季容易胖」四大原因
不合格食品又見中國大陸猴頭菇 食藥署:中方尚未說明回應
康復者宣言/確診申報不久 通知領關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