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有人忙著除舊布新度好年,也有人在生命末期圓了心願。
一名60歲父親年輕不顧家,被家人拒絕往來,當他罹患肝癌末期,於恩庭護理之家接受安寧療護期間,最想要的就是見妻子和小孩一面。在護理之家牽線下,二個孩子前來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他力氣所剩無幾,仍舊緊握護理人員的手,表達無言感謝。
台灣發展安寧療護已有20年,二次獲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評比為亞洲第一。但台灣目前的安寧療護多在醫院安寧病房執行,其次為病人家中,社區長照機構少之又少。
鑑於先進國家推動安寧療護社區化,衛福部撥出700萬元醫療發展基金,明年起鼓勵醫院整合在地基層院所,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社區安寧照護。其中,特別指名將安寧推進至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由醫院提供專業諮詢與後援。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說,護理之家住民多有「三管」,即鼻胃管、尿管、呼吸管,很難回到家中接受安寧療護,往往只能在臨終前,被送到醫院急診撤除維生醫療。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說,據統計,國人從發生失能到死亡,平均約7.3年,對機構住民來說,幾乎就是以機構為家,儘管想回家善終也很困難,不如就在機構離開。
但是,長照住宿機構較無獨立空間,林怡吟說,若住民原床位臨終,恐造成其他住民恐慌,且機構有營收問題,也會擔憂醫療糾紛,推動長照機構安寧,仍有很多關卡要過。
台北市恩庭護理之家協助屬於末期病人的住民接受安寧療護,已有14年之久。恩庭護家主任朱曉玲過去是台大醫院腫瘤科護理師,接受過安寧療護訓練並取得證照。
因健保只給付安寧病房2周時間,不少在台大醫院6A安寧病房超過2周的末期病人,就必需改接受居家安寧,將床位空出來給下一位需要者。
朱曉玲說,她離開台大自行開業後,就投入長照機構安寧,從醫院端接下回不了家的末期病人,而她也鼓勵2名護理同仁接受安寧訓練,以舒適護理協助住民無痛走完餘生。
朱曉玲說,長照機構安寧若能普及,全民都能受惠,但她也坦言,不是所有長照機構都願意收案,因為收住前要進行跨專業評估,以她為例,就需花上3小時,但還有其他住民得照料,加上末期病人生命不可預期,也許早上入住、下午死亡,「機構執行意願當然就不高了。」
台南市美佑護理之家主任蔣美華說,她爸爸因胰臟癌末期過世前接受居家安寧,醫院知道她的工作背景,將居家安寧地點改為護理之家,她也騰出一間單人房,讓爸爸在她陪伴下,無痛走完餘生。
蔣美華也認為,安寧進入長照機構有必要,但需要更多配套措施及專業後援,才會讓機構願意加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