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偏鄉長照行不行?/為績效帶老人去跳舞… 照護在地化 需尊重部落的步調

屏東家托站的長輩畫畫。
屏東家托站的長輩畫畫。
圖/屏基醫院提供

文化差異,是原鄉長照的另一挑戰。政府、民間帶著人力與物資越過崎嶇山頭,卻不見得能跨越部落隱形的「文化門檻」。

多年前,衛福部調查過國內各鄉鎮的長照涵蓋率,發現宜蘭大同鄉六千餘鄉民,僅個位數者使用過居家服務。「許多團體早就想進來做(原鄉長照)了,」但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說,多數因語言等因素,難以深入部落,無功而返。

「一群陌生人說著你不懂的語言,要進來你家摸東摸西,你會不會覺得是詐騙集團?」大同鄉樂水部落文化健康站督導張朝松說。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增勇指出,服務資源能否輸入部落,社福設計本身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日常中的瑣碎」如語言、飲食等,各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化「眉角」,必須因地制宜。

以蘭嶼達悟族為例,族人以魚類為主食,但依照不同的性別、年齡,也有各自的飲食規範,像當地老人為了令部落青壯年獲取足夠養分,往往選擇最難吃、最沒營養的魚種;此外,族人也認為疾病是由惡靈所致,因此當人罹疾就會離家,「這是重孝道的漢人社會可能難以想像的。」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黃盈豪說。

這座建築原本是廢棄派出所,經由一粒麥子基金會協助整修後,變身大同茂安老人日托中心。<br />記者杜建重重/攝影
這座建築原本是廢棄派出所,經由一粒麥子基金會協助整修後,變身大同茂安老人日托中心。
記者杜建重重/攝影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學生張宏婷也曾撰文指出,政府在部落設立關懷據點,立意雖好;但官方督導及以量化績效為指標的評估方式,卻成了不合理的壓力。她記述,曾有部落志工說,為了符合評鑑,必須帶老人家外出參加跳舞比賽,「老人家的血壓都飆到快兩百!我們嚇死了,趕快把長輩帶下來,不比了不比了…」志工說 。

「照顧,不是只有一種答案。」黃盈豪說,一套僵硬的長照體制,可能使助力變壓迫。不同民族、不一樣的部落,文化特徵與需求自然有別,「現在很多部落裡也住著平地人啊。」實踐文化照顧,少不了由下而上地對話、討論、形成共識,「並尊重每個部落自己的步調」。

在宜蘭大同鄉寒溪部落的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是個借鏡。協會執行總書記宋聖君提出「共管機制」,與社工共同改良服務評估表,除了針對個案生理狀況的量表外,也繪製長輩的家系圖,關懷老人的家庭環境與社會關係。

黃盈豪表示,當今政府已逐漸重視文化敏感度,例如在照服員訓練中增加文化課程。但他也提醒,培養文化能力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進到部落實際生活,從實踐中學習才是真諦。」

長照 照服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