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天冷關節肌肉不適 中醫建議這樣吃緩解疼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協助過動孩子 奪回生活主權

元氣周報

講座現場,民眾熱烈提問。 記者楊光昇/攝影
講座現場,民眾熱烈提問。 記者楊光昇/攝影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醫師說我的孩子過動,一定要吃藥嗎?」

元氣講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邀請醫師與心理師帶領民眾正確認識ADHD。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帶著問題』的孩子」,這是基隆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蔡伯鑫在講座中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小朋友所下的註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分成「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兩種特徵,是因腦部部分區域發展落後而造成生理問題,而非單純行為問題。就像是「一個叫ADHD的人在干擾孩子的生活。」蔡伯鑫說,家長不應理解為是孩子出了問題,接受評估與治療為的是幫孩子排解生活上的困難。但因為ADHD有很多表現形式,因人而異,因此在各方面確實易讓民眾誤解,或產生刻板印象。

無過動徵兆 也可能注意力不足

光是判定孩子是否為過動症,就不是件簡單的工程。許多家長常問「我家小孩很乖呀,為什麼學校老師說他過動?」「我的孩子玩手機、打電動或看電視都很專注,這樣不算注意力失調吧?」

亞東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江惠綾說,「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兩種特徵不需同時存在才會成立。孩子就算沒有過動特徵,仍可能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且若小朋友只對自己有興趣的活動維持專注力,對其他枯燥的事物無法專注、興趣缺缺,其實也是注意力失調的表現。一旦孩子生活困擾持續,就應就診讓醫師評估。

不願意就醫 可能影響後續學習

不過許多家長擔心一旦把孩子帶到醫院就會被逼著吃藥。江惠綾說,兒童心智科的診斷和一般生病、感冒不同,醫師會蒐集各方資料,完整評估後,才會和家長討論治療方向,不會一到門診就得吃藥。

除了考慮是否就醫,江惠綾提醒家長要思考「不治療的副作用」。因為有些適應困難和被誤解的委屈若不即時改善,會隨著時間累積,讓孩子成長愈趨不順。

例如原本學齡前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孩子,若無積極改善,上了國中或許會有學習障礙,或社交困難、同學不願理睬,進而產生挫折和不信任,生活更辛苦。

要不要吃藥 因個案而異

至於是否要吃藥,一直都是治療過動症的爭議問題。蔡伯鑫說,其實吃藥與否不應是討論重點,應將重心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境。

每位個案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藥物只是一個試圖改善孩子問題的手段,若吃藥有效就吃,若無效或孩子因而有過敏或睡眠問題,就需換藥或停藥,這些都有調整的空間與彈性。

蔡伯鑫也補充,就目前研究來看,治療過動症的藥物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江惠綾說,根據各種研究和她臨床觀察,孩子對於治療藥物沒有成癮問題,也不會興奮。更有研究指出,有好好用藥物治療的孩子,以後沾染毒品、濫用藥物的機率更低。

擔心長不高 研究證實差異不大

另外,也有家長擔心長期吃藥孩子會呆滯或長不高。對此江惠綾說,服藥變呆滯只出現於極少數個案,多數情況是小朋友靜下來思考的緣故。家長應先釐清孩子究竟是靜下來思考還是停頓。若是後者,可調整藥物或劑量改善。

美國曾對服用藥物的孩子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用藥的孩子僅有前兩年成長速度稍緩,但之後會跟上一般人,十年後差距不大,家長不必太過擔心。

分心不是他的錯

理解孩子→看見優點→給予支持

「要記得分心不是孩子的錯。」蔡伯鑫強調,醫療和藥物只是治療的其中一環,親友、老師及環境的支持和幫助也都是關鍵。家長要成為幫助孩子對抗ADHD的夥伴,協助孩子奪回生活的主權,而不是被過動症控制。

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高正德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生活困難或情緒起伏時,要先理解孩子的處境,釐清是個人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再決定如何應對。看到孩子的優點並給予足夠的支持非常重要。

食在舒活營養諮詢中心主任陳星蓉則在飲食上建議,家長盡量讓孩子遠離單醣類碳水化合物、色素、防腐劑、含咖啡因飲料及巧克力等食物,減少誘發的機會。

感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