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小智(化名)某日突然食慾不振,過去總讓他食指大動的番茄炒蛋與丸子湯在眼前都無法激起他的食慾,一直嚷著「就是吃不下」,令爸爸媽媽好頭疼。不久他發燒了,被媽媽帶往小兒科就診。醫師檢查看見,小智的咽喉深處、扁桃腺周邊發生潰瘍,經研判應該是感染腸病毒造成的「皰疹性咽峽炎」。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種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計有數十種病毒。
經由糞口、飛沫傳染
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染,因此感染往往源於沒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感染後可能引發如同小智的皰疹性咽峽炎,外顯症狀包括會發燒、咽部出現水泡或潰瘍,「臨床上看到幼童發燒與咽喉深處破,就知道大概是腸病毒了」。另外,腸病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外顯症狀包括發燒、口腔內、手足關節、手腳、臀部或生殖器出現小水泡。
症狀治療 無特效藥
林應然說,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幼童不善口語表達,因此當患童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或口腔潰瘍難耐時,經常以食不下嚥作為表現,也難怪小智不斷嚷著「就是吃不下」。年齡更小的嬰幼兒還可能因為疼痛不想吞口水,而以流口水作為表現。
由於腸病毒無特效藥,臨床上僅開立解熱鎮痛劑進行症狀治療,林應然說,他也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吃點冰淇淋、冰涼飲料,以讓發炎位置稍稍舒緩,「這應是患者病程中的小確幸」。
他說,不過,感染腸病毒有低機率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患者返家後,如果持續發燒不退、倦怠無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意識昏迷、頸部僵硬、手腳抽搐等,應立即警覺與就醫。
不怕酒精 要勤洗手
每年4月起,腸病毒漸漸活躍,於夏季最盛行。然而,林應然說,他臨床觀察,今年截至目前的病例似乎未比往年多,之後流行情形也很有可能持續低於以往,這是因為國人因應新冠肺炎紛紛戴起口罩、強化洗手等個人衛生清潔,連帶降低腸病毒在內的多種腸胃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
不過,他說,新冠肺炎怕酒精,腸病毒卻不怕,因此清潔手部仍要以肥皂落實濕、搓、沖、捧、擦等洗手五步驟,才有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