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剛成為國一新鮮人的男童,身高175公分,體重95公斤,在校尿液篩檢偵測到尿糖,就醫發現他竟然已經有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肝功能異常、黑色素棘皮症,血壓也在高血壓邊緣值。嚇得他和家長立刻展開減重計畫,花了兩年時間,減掉三分之一個自己,數值才全數恢復正常。
收治這名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丁瑋信表示,隨著科技進步,大眾生活越來越靜態,體能活動機會越來越少。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台灣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高達三成,高於亞洲其他先進國家學童二至三成的過重或肥胖率,因此肥胖相關疾病的盛行率也上升。
丁瑋信表示,台灣早年經濟不佳的家庭,孩童確實常因營養不良而瘦小、長不高,但其實現今社會只有很少數孩子會因為不愛吃而營養不良,絕大部分都是營養過剩。只是現在還有不少長輩延續早年觀念去評論孩子體態和家長照顧,看到白白胖胖就讚不絕口,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反觀偏瘦孩子的家長,面對長輩壓力就如排山倒海。
丁瑋信表示,兒童的過重或肥胖不能比照成年人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要按照同年齡的生長曲線,分布在前85%到94%屬於過重,前95%屬於肥胖。他提醒家長務必要重視孩子的體重管理,因為小時候養成不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會帶到成年時期,影響深遠。如果真的已經過重或肥胖,丁瑋信表示,隨時開始體重管理都不嫌遲。因為兒童器官功能都還很好,大部分只要能減重、回到健康體位之後,三高都是可以反轉的。
兒科醫學會2017年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編撰了「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其中建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戒除含糖飲料,再者也要注意以健康餐盤的概念建利均衡的飲食內涵,特別要注意澱粉類的食物和零食,最容易過量。
家長該怎麼區分胖是因為吃太多,還是因為有其他潛在疾病需要治療?丁瑋信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身高,如果又高又胖,那通常都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但如果身高偏矮卻過胖,就要特別注意是不是有其他疾患影響內分泌,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