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薛一蘋長期研究自閉症致病機制,證實小鼠腦中杏仁核的迴路假如缺少「後段前連合」,會出現自閉症的症狀。經過藥物測試,發現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D-環絲胺酸」可以有效治療類自閉症小鼠。
這項由國科會補助的研究,是第一篇發現特定神經迴路缺失引發自閉症的文獻,研究登上國際神經科學最頂尖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1月期刊。
薛一蘋指出,過去研究自閉症只能確定是神經迴路出現異常,但一直無法確定是哪一個神經出錯,經過多年的研究,從小鼠腦中證實是杏仁核缺少前後段連合,導致有些訊息無法順利傳遞,因此出現類似自閉症的症狀。
由於杏仁核掌控社交活動、情緒反應、恐懼記憶形成等功能,當小鼠的神經迴路中,缺少聯結杏仁核的神經時,小鼠的社交能力減弱、學習記憶能力較差,也缺乏應變能力,這些行為都和人類的自閉症行為相當類似。
薛一蘋指出,雖然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小鼠的社交能力很強,屬於群聚動物,社交能力薄弱很容易被觀察,因此被選為實驗動物。這次研究發現,小鼠只要缺少「後段前連合」,讓兩個大腦半球杏仁核缺乏聯繫,就會出現類似自閉症的行為。
經過藥物治療發現,已經使用50年的肺結核抗生素「D-環絲胺酸」,可以讓缺陷有所改善,讓原本社交能力低落的小鼠好轉。薛一蘋強調,「D-環絲胺酸」早就是能使用的藥物,只要驗證對自閉症的治療效果就可應用,可縮短開發新藥物的時間。
薛一蘋認為,未來自閉症病人只要進行MRI(核磁共振造影)確認是否有神經迴路異常,一旦確認就能以「D-環絲胺酸」來改善,讓治療自閉症更有效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