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親子=有共同的奮鬥+可分享的記憶

「親子=有共同的奮鬥+可分享的記憶」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為世代共鳴很重要。圖為他跟兒子多年前一起出遊的照片。 圖/薛承泰提供非報系
「親子=有共同的奮鬥+可分享的記憶」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為世代共鳴很重要。圖為他跟兒子多年前一起出遊的照片。 圖/薛承泰提供非報系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智華/專訪】

在「打罵教育」下成長,薛承泰寫「泡芙與我」的願望。

出生在金門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父親採行打罵教育。「爸爸這輩子從未講過他愛我,平常也很少有親子聊天的機會,看他那麼辛苦,根本不敢向他要東西,但我對他非常感念,因為我們是生命共同體,全家一起為生活打拚,甚至流血流汗。」薛承泰說。

薛承泰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八二三砲戰之後,全家從金門移居到台灣。父母未受過正式教育,來台後只能開小雜貨店,他平常要幫忙看店,逢年過節還得擺攤賣東西,且作為「外來人」,他及家人還會被欺負,生活壓力一直都很大。

打罵教育不得已

薛承泰回頭再看父母的打罵教育,也能體諒他們的種種不得已。「那時父母沒有資源來滿足小孩的需求,也無法提供誘因來鼓勵小孩,當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吵著要時,爸媽打罵孩子是最有效的方式,有飯吃、有書讀,就是教養了。」

薛承泰不諱言,有時候對爸爸的管教方式也會生氣,例如他幫爸爸看店時,跟鄰居小孩衝突,明明對方是錯的,「爸爸卻要打我給對方看,當時心裡真不好受。」長大之後發現,爸爸是不想得罪別人,沒有辦法才會這樣處理,「當時爸爸的心裡一定更難過。」

小時候環境雖不好,薛承泰非常努力,他曾寫過一篇「泡芙與我」的文章,談到自己努力讀書的心路歷程,跟小時候吃過一小口「驚為人間美味的泡芙」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年紀小的他,許下畢生第一個願望,「總有一天要自己單獨吃一顆泡芙。」

薛承泰也看到爸媽每天為了家計操勞、辛苦,想替家裡減輕負擔,盡早自立,努力考上了台大。他說:「願望不在於有多宏大,而在於實踐的決心。」

家長要學新科技

薛承泰指出,成長過程全家一起打拚,建構「生命共同體」,讓他形成跟父母心靈上的共鳴性,迄今十分珍惜。

他認為,「世代共鳴性」是種相互體恤,也是現代社會相當缺乏的部分。

雖然現在多數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物質環境比幾十年前好很多,但薛承泰說,孩子看不到爸媽的打拚,家長和孩子心靈共鳴少,也很難以身作則。

他擔心,現在孩子生得少,家長跟孩子在一起時間也不多,家長只能在周末假日刻意營造跟孩子互動的環境,這樣很難全面了解孩子,

不要說「生命共同體」,連維持「生活共同體」都很困難。

「現代家長不要以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要有這種自覺,才能建構出了解孩子的方式。」薛承泰說。家長要學習新科技,了解手機、電腦對孩子的影響,陪伴孩子,建立親子間的共鳴,才能拉近親子關係。

教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