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專題報導】
Q:養不養?父母都為難
小權媽媽同事家的兔子,最近生了一窩小兔子。媽媽開始思考,該不該帶一隻回家給小權養?讓他養成責任感,避免長大後變成媽寶。
念小五的小權,是家裡唯一小孩,從小就被長輩捧在手掌心寵愛,每次上學忘記帶課本,馬上打電話叫阿公帶來學校,沒責任感,也太過依賴家人。
念小四的珍珍家裡養了一隻小狗,從小由珍珍照顧,珍珍也常帶小狗去公園散步。不過最近狂犬病議題沸沸揚揚,媽媽看到珍珍和小狗形影不離,也開始煩惱,萬一小狗在外被傳染,回家後又咬了珍珍,那該怎麼辦?媽媽也擔心,如果把小狗送人,會不會讓珍珍幼小心靈蒙上陰影?
真實生命教育 培養同理心
該不該讓孩子養寵物?讓很多父母大傷腦筋,親子網路作家彭菊仙表示,很多家庭住小公寓,家裡空間小,寵物的叫聲可能吵到鄰居,的確不適合養狗等;如果要養,建議倒是可以養像倉鼠、寄居蟹、烏龜、魚、鍬形蟲這種體積小、比較不吵的寵物。
彭菊仙說,孩子養寵物,透過照顧、觀察,體驗動物生命一點一滴成長,會讓孩子有成就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而且養動物的孩子,可從飼養過程中看到動物的需求,以後願意對他人有同理心,也能建立責任感。
認養代替購買
也有專家建議,以認養代替購買,如帶孩子去參觀流浪動物之家、動物收容所,把那些看來不像櫥窗玩具那樣「完美」的小狗小貓帶回家,給這些曾被丟棄、可能被安樂死的生命一個家。
彭菊仙舉自己兒子為例,自從家裡有寵物後,孩子關心寵物是否肚子餓,每天下課一回家,立刻拿出寵物箱檢查;寵物成長過程中,孩子三不五時檢查是否有異狀,甚至自己主動上網查、去問寵物店老闆,「把寵物的生命當成自己的責任。」
想買自己存錢
孩子養寵物,最怕三分鐘熱度、興頭過了就丟給父母處理。彭菊仙說,她的方法是「讓孩子存錢買寵物」,考驗孩子多想要養寵物。
養寵物之前,彭菊仙也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何要養?」、「環境許可嗎?」、「去哪裡找食物?」、「動物的習性為何?」等問題,等孩子「準備好了」才養寵物。並和孩子約法三章,例如飼料誰去買?排泄物誰來清理?誰去溜狗?
你可以這樣做:明定飼養規矩 讓他感同身受
彭菊仙舉自己為例,她和兒子明文規定,如果出現3次違規,寵物就要還給寵物店老闆。孩子有時一忙或想賴皮,她也用比喻的方式「提醒」孩子,讓他感同身受,例如「你都不清寵物箱,寵物怎麼辦?如果你的房間都是大便,住在這樣的房間好嗎?」
有些寵物的生命周期短,一旦生病、老死,朝夕相處的孩子總免不了傷心。彭菊仙說,父母這時可以適時輔導,例如彭菊仙曾對孩子說:「生命都有離開的時候,當寵物還在時,我們要好好對待牠,現在回到天堂,牠一定也是開開心心的。」
另類聲音:培養責任感 與寵物無關
媽寶孩子養寵物就不「媽寶」了嗎?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說,小權媽媽以為養兔子可以讓小權有責任感,這其實是錯誤觀念。
王意中表示,責任感是由生活中點點滴滴建立,如果事先沒跟小權約法三章,一廂情願要依賴性強的小權照顧寵物,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還會怪父母「是你自己要買的,我又沒說要養」。
王意中建議小權爸媽,可以先透過生活小事,例如自己摺被、做家事,評估孩子是否有責任感、會自律,再考慮讓孩子養寵物。
王意中說,很多孩子想養寵物只是一時興起,父母要觀察一下孩子的動機,考量居家環境、評估經濟負擔,再決定是否要養。
王意中表示,孩子和寵物有感情,一旦寵物生病就丟棄,是錯誤示範;買寵物容易,但後續的生老病死甚至走失,才是重要課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