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小兒部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萬芳醫院小兒部
【文/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聖儒】
自從1998年腸病毒在台灣奪走78名幼童性命後,每年入夏,一聽說腸病毒開始活躍,家長就惶恐,深怕孩子被腸病毒侵襲。
對於台灣夏季的腸病毒,社會也普遍存在一個大疑惑:為什麼1998年以前鮮少聽聞的腸病毒這麼恐怖?每年都會有大流行嗎?事實上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大家耳熟能詳的小兒麻痺病毒即是腸病毒的一種。臺灣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腸病毒的流行,只是有時大有時小。但是因為絕大多數得病人均可恢復正常,所以並未引起大眾的重視。
腸病毒的種類及流行病學:
腸病毒包括3型小兒麻痺病毒、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感染病例出現大都在四月到十月,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每次引發流行的腸病毒可能病毒類型都不一樣。
腸病毒的症狀及傳染途徑:
腸病毒可經由接觸口水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和無症狀的成人是幼兒傳染的重要媒介。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兩個月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症狀和病毒型及病人的免疫力有關。例如9及30型依科病毒容易引起無菌性腦膜炎、16型A群克沙奇病毒易引起咽峽炎。事實上五成以上感染者,臨床症狀極為輕微或無症狀。而大部分典型的咽峽炎或手足口症病例過了7到10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
感染腸病毒71型,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腸病毒71型神經毒性比較高,易引起無菌性腦膜炎及急性肢體無力症候群,但是死亡病例從前並不常見。台灣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有78名的死亡病例發生。分析這些資料顯示,三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若病患為三歲以下幼童,應該要提高醒覺,特別是出現持續三天以上的高燒,以及合併三大重症前兆:嗜睡、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腸病毒的治療及照護:
目前醫學界對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幸好大部分的病例只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適當的止痛、退燒,以及充分的休息都可以痊癒。一般來說,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讓小朋友多喝水或吃軟質冰涼的食物,並充分的休息。另外需與家中未發病的幼兒隔離,隨時注意體溫與活動力,是家長在家照護時特別要注意的。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
2.注意清洗病人使用過的東西尤其是玩具。
3.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1~2週,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4.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5.增強個人之免疫力,平時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延伸閱讀》
‧齊心協力度過腸病毒高峰期
‧腸病毒 中醫要疏風清熱
‧遠離腸病毒 暑假只能關在家?
‧生活4要點 防堵腸病毒
‧四神湯、補氣飲 體質打底抗病毒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小檔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