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面臨少子化、孩子越生越少,但懷孕周數小於37周的比率卻有增加趨勢。衛福部統計,近5年懷孕小於37周的比率,自9.92%上升至10.73%。醫師表示,可能源於我國孕婦年齡越來越高、早產風險提升,建議若未能在適齡婚育,至少得在孕前調整好健康狀況再生。
衛福部國健署出生通報統計年報顯示,我國懷孕小於37周的比率自101年的9.92%、102年的9.99%、103年的9.93%、104年的10.35%上升至105年的10.73%,105年懷孕小於37周的活產與死產總數達2萬2562人。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醫研部主任陳治平說,早產發生風險增加有許多可能原因。除了過去病史曾有胎兒或嬰兒死亡、曾有自發性流產或早產者、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產科因素,母親體重每周只增加0.27公斤以下、懷孕40周增加不到10公斤,以及母親有藥癮、酒癮、菸癮,或者母親子宮頸有病菌著床、有外傷、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臟疾病、高血壓、肺臟疾病、腎炎、肝臟疾病等都有可能。
陳治平說,我國懷孕女性平均年齡越來越高,35歲以上的女性身體狀況可能開始走下坡,進而影響懷孕過程與胎兒健康。以高血壓為例,血壓波動起伏會改變子宮胎盤血流的狀況,讓胎兒與孕婦都身陷危險。
衛福部國健署105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顯示,20到29歲孕婦生出活產早產兒的比率在所有年齡中最低,約為7.84%,孕婦年齡小於20歲生出早產兒比率為12.21%,35歲至39歲族群為15.06%,40至44歲族群為15.34%,45至49歲族群則暴增為28.43%,顯示20歲以下或高齡產婦生出早產兒比率較高,適齡婚育可降低早產風險。
若年紀超過30歲甚至更高、想要生育,陳治平建議先透過健康檢查瞭解自身狀況,將肥胖、血壓、血糖等多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注意飲食營養與生活型態,並盡可能避開早產的危險因子。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