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大班的風間(化名)過去聰明活潑,但媽媽覺得他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且學習成效不如預期,因此帶往就醫諮詢專家。臨床心理師一問發現,年僅六歲的風間除了上學以外,每周四天要上讀經班,在家也要背誦;只要風間對身邊事物發出好奇讚嘆,媽媽就見機提醒「你要查書啊」。這些對孩子過高的期待、超齡的學習安排,都是孩子感到壓力、自信降低,進而降低學習動機的因素。
國泰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賴晶瑩說,當人做一件事被肯定與獎勵,或是達到自己的目標,大腦會分泌較多的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悅,並強化此行為的神經迴路,而比較會重複該行為;而當做一件事被責罰、感到恐懼,多巴胺分泌則可能失調,未來也傾向抗拒作這件事。
以風間為例,原來他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但媽媽並未同理他的感覺,也無讚美他的動機,只叫他查書,這雖然不是責罵,但形同告訴他「你知識不足,你學習不夠,你要更努力才行」,這是無形的否定與壓力,使孩子不再展現對事物的好奇,可能使孩子日後對周邊事物越來越缺乏興趣。
賴晶瑩說,學習動機降低的因素還有很多,像是努力沒有被看見、家長過度代勞而感到被否定、被過度苛求而感到總是無法達標、在校遇到人際挫折而提升壓力荷爾蒙並影響學習力等。
當孩子的學習動機低落,家長應藉由觀察或聊天,找到原因對症下藥。例如,針對鮮少被鼓勵而感到沮喪的孩子,家長可改變對孩子的觀點,肯定他的動機和學習態度;針對學習挫折已久的孩子,家長可適時表達同理,像是跟孩子分享「現在的應用題比我們以前教的難好多」,並表現出會陪伴他一起克服困難的態度,像是家長讀第一段、第二段換孩子,讓孩子更有勇氣迎戰。
針對學習習慣不佳的孩子,例如看太多電視、打太多遊戲,則可適時跟孩子討論時間多長才不會影響課業與睡眠,並約定時間。
無論是找到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因素,或是陪伴改變學習困境,都仰賴親子間良好的溝通。賴晶瑩說,維持好的親子關係可注意三件事:第一,平時孩子犯錯時盡量別大驚小怪,否則可能讓孩子遇到挫折不敢開口;第二,生活空間可簡單作功能區隔,像是用餐空間就不談太嚴肅的事,讓孩子預期餐桌上能安心吃飯、客廳沙發能好好聊天;第三,家長可示範描述負面情緒,讓孩子知道,當負面情緒來襲,原來家裡面可以這樣談、家人之間是這樣的支持模式,別急著幫孩子找問題解決的方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