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媽媽經
熱騰騰的白糯米包著碎菜脯、肉鬆、酸菜和花生粉,香Q有料的中式飯糰是台灣人常見的早餐,菜市場、巷口和早餐店都買的到。但是,小孩想吃飯糰錯了嗎?一名媽媽在網上po文,自己的女兒說早餐想吃飯糰,家中某位長輩聽到,卻說了一句酸話,讓這位媽媽當場傻眼。不少網友對那名長輩的神邏輯表示不贊同,同時直呼媽媽的解決辦法「好紓壓」。
原來,長輩聽到小孩早上想吃飯糰,吐槽說「小孩子吃什麼飯糰,又沒有在做工!」。讓媽媽聽了覺得莫名其妙,無奈表示「做工的也不見得要早上吃飯糰吧…?」接著,她載小孩出門買兩個大飯糰,一人一個吃到爽。
針對這一事件,有網友留言「吃什麼都要說嘴,最討厭長輩管這麼多!」、「超蝦邏輯,飯糰跟工作有什麼關係?」但也有網友解釋,早餐吃飯糰比較有飽足感,可以撐比較久,那名長輩的意思應該是覺得小孩子沒有在做體力活,吃飯糰可能會導致腸胃不好消化。
又或者,有些長輩會喝斥小孩「呷奔麥配話、卡緊呷」(吃飯不要講話,趕快吃一吃),這是因為早期的人可能吃完飯又要繼續上工,傳統觀念也覺得餐桌上大人就是主控,小孩要有禮貌,乖乖吃飯就對了。但是,現代人習慣的餐桌文化是細嚼慢嚥、談笑風生。長輩可能只是習慣了,價值觀的差異,因此他們表達關心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時候,長輩一句無心的話,雖然當場聽了會覺得莫名其妙,但其實他們說的話充滿了他們那個年代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例如,因為以前的工人一早就要趕工,可能到下午兩點之後才有時間吃午餐,所以早上就會吃飯糰延遲飢餓感,久而久之,老一輩的人自然就形成「工人才需要吃飯糰」先入為主的觀念。
所以,下次再聽到長輩突如其來的「神邏輯」,不妨轉個念想,在他們年輕時,物資、教育與生活方式都跟現代人差很大,而且一個習慣的養成通常需要21天,更何況他們已經活了一甲子,身為晚輩的我們,就放寬心聽聽就好,相處起來也比較不會有摩擦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