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腦部發育與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學齡前更是發展黃金期,衛福部國健署計畫推出「母嬰親善醫院2.0版」,其中也包括推廣「親子共讀」,預計最快三個月內提出具體方案。
國健署今日舉辦「親子共讀,為孩子的未來朗讀」記者會,提倡家長盡早抱著寶寶說故事。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學齡前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期,美國哈佛大學2000年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大腦在6歲以前就完成95%的發育,感官跟語言更在5歲以前就達到最大發展;然而,不同教育程度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詞彙量的表現上就有高達3倍的差距,這種差距在孩子18個月大的時候就能觀察到。
為翻轉健康不平等,國健署盼透過母嬰親善平台協助。過去國健署為創造母乳哺育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推動母嬰親善醫院認證,醫院須提供十大主要支持項目,包括教導媽咪如何哺育母乳、維持泌乳、實施母嬰同室等。
國健署婦幼組長陳妙心表示,未來計畫推出2.0版,其中包括推廣「親子共讀」,但如何要求醫院推廣?具體方式尚在研議,預計最快三個月內提出方案。另外,未來媽媽手冊改版時,也將加進親子共讀資訊,並與醫界合作,在寶寶健檢時推廣共讀技巧。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4年將「建議家長盡早念故事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於2016年發布類似聲明,特別強調「對話式共讀」能有效刺激寶寶腦部發育。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表示,0到3歲的孩子尚未進到學校,比起教育人員,更常接觸到醫護人員,因此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北市醫師公會將在今年七月針對兒科醫師、醫學生、退休護理師舉辦培訓,盼診間有更多醫護人員響應,一同藉由親子共讀為台灣的未來加油。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