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親子關係拉一把 憂鬱少年不走絕路

呼籲家長與老師,多了解周邊青少年,每天挪一點時間,問候或關心他們。 記者陳立凱/攝影
呼籲家長與老師,多了解周邊青少年,每天挪一點時間,問候或關心他們。 記者陳立凱/攝影

【聯合報╱臧汝芬/台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我知道我很自卑,對許多事敏感、很在意、不輕易妥協、心中渴望同學肯定與讚美,但偏偏常被嘲諷肥胖、怪咖。每天早上,不想去上學,被父母逼到學校,也是渾渾噩噩混一天算一天。」

一位憂鬱的青少年在門診說出這些話,他很苦惱:「老師說的我不想聽,就算聽也聽不懂。回家,爸媽又成天嘮叨我不用功,我好像敗類,我憤世嫉俗,有機會就對父母吼叫發脾氣,跟老師頂嘴或攻擊同學,我知道我很壞,但我也很無奈,很痛苦,醫師,請問您能幫我嗎?」

每天碰到許多這樣的青少年,實感不捨,心中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擔心他們走上絕路。

自殺 青少年死因首位

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傾向,自殺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居首位,2011年調查顯示,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增加3.3%。青少年自殺原因很多,其中以憂鬱症最值得注意。

憂鬱症的發作與遺傳基因、大環境壓力,息息相關。許多青少年的憂鬱個性或症狀,形之有年,當幼兒小時就以過動、情緒障礙或偏差行為顯現潛在問題時,父母須注意可能有憂鬱相關問題存在。此時若父母誤解醫學觀念,否認診斷,強調偏方,甚至過度或放任管教兒童,兒童長大後,就可能出現憂鬱性情或自殺意念。

先天基因無法改變,後天環境可誘導先天基因顯現,後天的親子關係與精神醫療也可降低殺傷力,幼兒出現情緒問題,表示可能有潛在的不利基因,此時父母若學會方法,便可避免青少年漸漸出現憂鬱個性,甚至憂鬱症。

藥物、心理 醫療積極介入

就醫可協助杜絕症狀惡化,醫師可幫助父母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必須透過醫療積極幫助他們,包括藥物、心理治療。

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保護大腦作用,但多父母不了解,持負面態度,延誤就醫時機,實在可惜。有人以為心理或家族治療只是聊天,不支持精神醫療中的心理治療,只強調藥物與教育,不知「心痛」有時比被「刀割」還痛,當傷心的青少年被誤會是不學好、偷懶,甚至冠上「敗類」時,這些在誤解中長大的青少年,便可能出現尋短念頭。

呼籲家長與老師,多了解周邊每天無聊,只想打電動、吃東西、睡覺的青少年,家長可陪伴孩子吃頓晚餐,若因補習無法吃晚餐,就陪他吃個宵夜,每天挪一點時間,問候或關心他們,聊一些他們想聊的話題。老師也不要光是記過,提供青少年活動或約定,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利用藥物加上心理或家庭治療,避免青少年以自殺了結寶貴生命。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