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器捐率居全台之冠經驗帶回中央 李明哲:盼生命末期臨終關懷被重視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親子教養

孩子遇霸凌 冷靜蒐集證據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甚至還有人將施暴過程的影片放在網路上炫耀,誇張的行徑除引起警政、教育單位的注意外,也讓社會大眾不禁要問:「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對於許多家長而言,更是擔心自己的寶貝在學校會被欺負。

所謂「霸凌」係指青少年或孩童間惡意欺凌、壓迫,形式包括口語、肢體的攻擊、人際互動的排擠、性騷擾與對個人特徵的冷嘲熱諷。而隨著網路普及化,在部落格、網站或聊天室造謠中傷或傳送威脅、恐嚇訊息都可算是。

以往研究發現,受害者當下雖普遍感到憤怒、恐懼或委屈,卻因覺得困窘、羞恥或害怕對方秋後算帳,惹來更多麻煩,往往選擇忍氣吞聲,不敢反抗或向外求援。然而,始終採取忍耐、壓抑的方式因應,卻會造成當事人身心健康的傷害。

一份由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報告顯示,曾被霸凌的孩童,往後出現憂鬱、焦慮、尿床、腹痛與肌肉緊繃的機會是無此經驗者的四倍。另一份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在「國際青少年心理衛生期刊」的報告更指出,霸凌受害者出現自殺意念或做出輕生舉動的風險,約是未曾接觸霸凌事件同儕的6倍,後續影響實不容小覷。

有鑑於此,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就要協助孩子充實壓力管理、社交技巧、問題解決等知能,鼓勵學習音樂、體育等各類才藝與參與社團活動,擴展交友範圍,使從中建立支持系統,培養個人的自尊與信心,藉以降低成為被霸凌對象的風險。

另外,平時也要提高警覺,多與學校老師聯絡,一旦發現孩子遭遇霸凌,應立即介入處理,茲提供以下建議:

1.正視問題,鼓勵說出經過:以委婉的方式誘導孩子陳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過程中要保持冷靜,用心傾聽,別讓自身情緒或不當態度干擾孩子的表達意願。

2.同理所言,避免妄下定論:肯定孩子吐實的勇氣,對其當下感受與想法應予尊重,並表現同情與關心。還搞不清楚狀況時,莫胡亂歸咎或苛責孩子。

3.蒐集資料,切勿意氣用事:瞭解事發時間、地點、參與者與如何運作,最好 還能知道誰曾目睹。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或直接找對方及家屬興師問罪。

4.通知校方,合作調查真相:主動向學校舉發霸凌事件,並請求師長或訓導人員幫忙查明原委與居中協調,找出具體解決方法,防止同樣行為再次發生。

5.灌輸觀念,教導如何自保:透過案例討論、經驗分享、角色扮演,讓孩子知道遠離或因應霸凌的方法。如儘量結伴同行、學習忽略或幽默看待挑釁舉動。

6.諮詢專業,緩解不適症狀:若孩子因被霸凌而出現身心調適困難,甚至已明顯影響到課業表現、人際關係時,應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診治。

霸凌並非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也不只是小朋友間單純的吵吵鬧鬧而已,唯有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妥善作好校園霸凌的三級預防工作,即事先的教育宣導、及時的危機處理與事後對加害、被害者持續的諮商輔導,相信學童的健康福祉與人身安全才會有保障。

孩子可能被霸凌的警訊

1.整天愁眉苦臉,情緒普遍低落,總是悶不吭聲或躲起來偷哭。

2.常魂不守舍,注意力不集中,看起來緊張兮兮的。

3.變得喜歡獨處,明顯社交退縮,減少跟朋友往來。

4.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一付病懨懨的樣子。

5.頻找藉口請假不去學校或逃避特定的課程,甚至開始會逃學。

6.成績突然大幅退步,與過去表現大相逕庭。

7.要零用錢的次數或金額增加許多。

8.老是抱怨東西丟掉,要求要買新的。

9.不合時宜地穿長袖衣服、長褲,企圖遮掩身上的瘀青或傷口。

10.私帶武器(如棍子、小刀、石頭等)到學校,藉以用來防身、自衛。

【2009/09/15 聯合報】

兒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