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政府為改善國內「罐頭公園」的問題,紛紛建造「超長溜滑梯」,希望讓孩子能有不一樣的童年回憶。研究發現,溜滑梯、盪鞦韆能刺激孩子前庭發展,但有媽媽望女成龍心切,雖然孩子說滑梯太長不敢滑,卻不斷要求孩子一定要挑戰,孩子卻是面色發白地溜完,一離開溜滑梯就馬上大哭。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呼籲,刺激孩子前庭發展,不一定要靠溜滑梯,平時多跑跳、多爬、多踢球等,都可以刺激前庭發展。她也說,近年台灣社會太過強調孩子的前庭刺激,使部分家長過度聚焦,事實上,只要正常地讓孩子生活,有正常的活動,前庭發展就會正常。
陳慧如表示,前庭主掌人體的平衡感與空間感,通常前庭系統發展較佳的孩童,運動的平衡能力會比他人好,也不易暈車、暈船。人類前庭系統發展在3歲以前,
幫助前庭發展的遊戲,包含溜滑梯、盪鞦韆等,這些遊戲可幫助前庭發展,主要是因為「方位的改變」,溜滑梯從上滑到下,速度感可以讓人體感受到方位變化,盪鞦韆也是。
但並不一定要「很長的溜滑梯」或「盪得很激烈的鞦韆」才能刺激前庭,只要有方位的改變,即使是短短不到1公尺,都能幫助孩童,與長度完全無關,過長或是太激烈的盪鞦韆反而會有反效果。
陳慧如說,最直接的反效果就如同上述孩童,礙於家長的要求面色鐵青溜下來,整個過程不開心,內心充滿恐懼,未來面對到類似的遊戲,就覺得害怕,同時也影響親子關係,認為家長強逼她做不喜歡做的事情。
陳慧如說,前庭的發展在現在社會有一種被過度強調的感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前庭的發展只是其中的一小環,家長不該把所有力氣都花在刺激孩子的前庭發展。
她認為,台灣現在會過度強調前庭發展,除了可能有商業的行為在裡頭以外,也跟台灣的孩子多是被「圈養」在家鮮少出門有關,甚至有部分家庭太過疼惜小孩,不願意讓孩子在家中爬擔心受傷等,使孩子的前庭發展出現問題,進而讓刺激前庭的議題被過度放大。
陳慧如說,只要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正常的,在家中或是在外都有一定的活動,前庭都會健康發展,也不建議讓2到3歲的孩子,獨自去挑戰超長溜滑梯,這階段的孩子腦部都還在發展中,過度的刺激也可能會傷害到他們。
另外,呼籲家長帶著孩子遊戲時,還是要以孩子能接受為主,不該過度依照自己的思維,去強逼孩子進行不喜歡的遊戲,反而會出現副作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