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媽媽經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概念,是由霍斯曼學者提出的「社會交換心理學」,他指出任何一段關係的存在,都是靠著資源交換來取得平衡,交換的資源不限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若今天天秤歪斜了,感情就會出現裂口。
物質的追求可以靠金錢來填滿,但是精神層次的滿足卻是金錢買不到的,每個人重視和追求的都不盡相同,像是: 《三十而已》裡的許幻山追求理想、王漫妮內心渴望物質、鍾曉芹想要被愛、被關心和陪伴的感覺。
親密關係本是一場「需求」交換,或許聽起來很刺耳,但當我們感受到自己不再從對方身上得到安心、得到成就感、得到滿足,便會開始思索這段感情維繫下去的意義,甚至考慮其他可能發展的關係。
《三十而已》的大結局,讓我們看到三對男女關係如何從看似圓滿走向破碎、從平淡走向出現生機。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察覺感情的裂口,總是等到問題發生了,才來思考問題怎麼會發生?卻被當下混亂的情緒所蒙蔽,看不見問題癥結點。
許幻山是位設計煙花的藝術家,需要靠自由創作獲得「自我價值」,卻由著顧佳打理公司、教育兒子的一切,從未「真正」表達過內心的感受。
顧佳是位全職太太,善於掌控全局,主導公司和家庭,追求單方面她想要的、她所謂「更好的生活」。如:就算房子已拿去抵押,也要買爆款名牌包做為打入太太圈的敲門磚、拉低姿態就為了讓兒子進入頂級幼兒園、賣掉精品包籌錢逼兒子學騎馬,說是要為兒子出國留學準備,其實是要解決公司的資金缺口。
裂口:幻山對顧佳說,你有沒有為我的作品不值過,自從開了這家公司,我聽到關於作品的第一句話就變成,成本多少?利潤多少?
結局:許幻山出軌,卻不認為全是自己的錯,後來因爆炸事故入獄,顧佳離婚。
鍾曉芹在充滿的家庭中長大,興趣是養貓,在感情中渴望「被照顧」。
陳嶼的童年遭逢父親背叛、很小就擔起照顧調皮弟弟的責任、替弟弟挨打等。從小缺乏愛的他,極少被關注,不敢去想自己要什麼,也不懂得對別人表達愛,興趣是養魚,和曉芹相反。
除了興趣和個性的不同,兩人的矛盾還很多,陳嶼經常花心思在工作上,懶得和曉芹溝通,對她冷暴力,家中就像一灘死水,沒有人聲。此外,陳嶼非常討厭「麻煩」別人,會嫌氣曉芹總是在他出差時跑回家住,也不喜歡曉芹爸媽來家裡煮飯,覺得曉芹沒有長大,其實是對曉芹家庭美滿「嫉妒感」的延伸。
裂口:陳嶼堅持婚姻五年內不有孩子,他認為兩人都還沒準備好當父母,更害怕自己沒辦法勝任「父親」的角色,但曉芹認為是孩子知道爸爸不歡迎他,而胎停。
結局:鍾曉芹在三十歲的第一天離婚,兩人卻還是同居狀態。曉芹開始注意到陳嶼的好,默默為她做的事。因為有人開始對曉琴的追求,讓陳嶼認清自己的冷漠自私,開始改變,尊重曉芹養貓的興趣,兩人學會溝通,看見了對方的需求,最後復婚。
王漫妮是位奢侈品品牌的senior sales,努力在上海紮根,光是租房就花了月薪的一半,八年來沒有什麼存款,去歐洲郵輪旅遊時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為自己升艙,沒有在能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消費,顯而易見,王漫妮的拜金。
裂口:在歐洲郵輪之旅,王漫妮認識了來自行政艙的梁政賢,既多金又溫柔,符合自己對另一半的期待。但當對方要求「開放式關係」,又讓渴望婚姻的她陷入「自我衝突」:她還是需要一段乾淨的愛情來體現「女人的價值」。
結局:意識到自己將物質需求包裝成愛情幻想,放下自己對物質的追求,選擇出國留學,尋求自我價值。
在感情中,我們會去放大自己的付出和報酬,我們會權衡利弊,來決定關係的去留。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以及,對這段關係的期待是什麼?
當關係無法滿足兩人的需求,人就會在感情中感到疲憊和空虛。因此,正視自己的需求,同時也關注對方的付出和需求,就能清楚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定位和價值。
【本文為媽媽經所有,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