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心型」子宮非浪漫 恐難好孕臨門
張永玲結婚多年卻遲遲未懷孕,可能讓許多懷抱生子夢的夫妻備感焦慮,甚至引發婚姻危機。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不孕夫妻的比例約占15%,表示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為求「好孕臨門」,不妨尋求生殖醫學進行不孕症治療。
童綜合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永玲表示,不孕原因眾多,其中,子宮畸形(uterine malformation)的患病率估計為總人口的6.7%,在不孕不育人口中,子宮畸形的患病率約為7.3%,相對較高,而在有復發性流產史的婦女中,子宮畸形的患病率則明顯增高至16%。
張永玲曾收治一位35歲女患者,患者結婚7年來遲遲未能順利懷孕,向不孕症專科醫師求助後,發現患者擁有罕見的「心型」子宮(雙角子宮),同時罹患卵巢畸胎瘤,經由手術治療後,在術後6個月的懷孕黃金期進行人工生殖治療,終於順利產下女娃。
她解釋,子宮畸形可分類為,苗勒管發育不全(無子宮)、單角子宮(只有單側子宮)、雙子宮(兩個子宮)、雙角子宮(子宮有兩個犄角)、子宮縱膈(子宮分離或分區)、DES子宮(子宮病變)。
而所謂雙角子宮,是胚胎發育時苗勒管形成子宮但未熔斷,子宮的尾部正常,但頭部分叉,子宮看起來如同一個愛心,因此,又稱為「心型子宮」。雙角子宮患者,會有月經常過多、過長,但可以懷孕,一般不用進行處理,但若習慣性流產或長時間未懷孕,可考慮手術治療。張永玲提醒,因子宮內膜為胚胎成長發育的位置,務必要與專業醫師溝通了解手術的利弊後,再決定治療的方向。
此外,現代人因工作高壓、晚婚晚育、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不孕比例日漸攀升,張永玲呼籲,夫妻若未採取避孕措施,卻超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務必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準確地找到不孕原因再對症下藥,才能有效的迎來好「孕」到。(諮詢專家/童綜合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保養達人柳燕與兒子的異位性皮膚炎奮戰記:為了讓他舒服度過這階段,自創品牌研發適合解方
我的子宮不是我的子宮!媳婦拒絕再生第二胎,婆婆回:做人不要那麼自私
婚後才知帶有罕病基因 她淚崩「還能生小孩嗎?」
28歲妙齡女求子2年頻卡關 試管嬰兒補助第1次即成功
媽祖託夢選總統? 婦產科醫師:佛有三不能
高齡產婦 別為愛美犧牲健康
問卷調查:新手媽媽被諷過重 易患產後抑鬱影響嬰兒
跨國研究:父親生育年齡越高 孩子罹思覺失調風險增
保養品太香 恐增 胎兒過敏風險
孕婦保養品擦太多 體內塑化劑增恐影響胎兒
孕婦勤抹妊娠乳液 體內塑化劑高恐影響胎兒
坐月子 教妳吃得營養又不胖
坐月子媽媽必看 營養師傳授7道進補不發胖佳餚
影/胎中就能聽話 母嬰因早產分離「親子共讀」過難關
1人設籍北市 夫妻都享孕前健檢補助
北市只聯醫推廣 婚後孕前健檢僅2成
首胎高齡產婦已破二成 醫師公會:「適齡生育」很重要
焦慮﹑擔心、絕望 孕婦最怕這個無形殺手
打減痛分娩為何無效? 問題出在這裡
10萬分之1的機率!嬰兒出生羊水未破 「如花照」網熱議
孕婦不宜泡湯、不能用電毯?蘇怡寧:沒有醫學根據
「蘋果病」傷胎兒 孕婦小心
孕婦小心蘋果病⋯ 23周孕婦分享抗病過程大哭!
懷孕期間「增胖不足」 醫師: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接生用力扯寶寶害「身首異處」 醫師崩潰:母湯拉胎兒
陳意涵懷胎8月僅胖3公斤 醫:為了孩子要多吃點啊
6成試管嬰兒失敗 醫師:先養好子宮
巴掌仙子出生僅815克 東元醫院醫護細心照料終出院
謠言勿信!排卵針不會催來更年期
排卵針會讓更年期提早?國健署:謠言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