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除毛 問題多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愛美是女人天性,面對整片又長又密的手毛、腳毛或腋毛,大多數女性都有除之而後快的衝動。皮膚科醫師提醒,愛美雖重要,健康更不容忽視,如果真要動手除毛,要選擇安全方法,免得付出慘痛代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目前常見的除毛方式有直接拔毛、蜜蠟拔毛、刮鬍刀刮除、塗抹除毛膏、電針燒灼及雷射除毛等,有好有壞,應慎選。
直接拔毛是最原始的方法,通常用鑷子把腳毛或手毛一根根拔除,不僅痛,且會傷到毛囊深處的組織,一旦毛髮未連根拔起,再度往外長時,可能長不出來而往內竄,進而出現倒插現象。此時,如果又有細菌感染,就會惡化為毛囊炎。
用蜜蠟拔毛的原理一樣,只是把鑷子改成蜜蠟,塗上加熱融解的蜜蠟,冷卻凝固後,再用力撕扯,將黏附在上面的毛髮一併扯下來。潘企岳說,有些女孩子雖然含淚撕扯,效果不見得理想,有時還會因細菌感染而出現毛囊炎。
用刮鬍刀刮除,雖然相對簡單,卻有合併感染的風險。至於塗抹除毛膏,潘企岳就碰過塗抹後出現皮膚過敏的個案,整個腋下既紅又癢,像濕疹一樣。
他較建議採用電針燒灼及雷射除毛的方式,前者可合併破壞大汗腺,一併解決狐臭的困擾;後者則只破壞毛囊生長細胞,不誤傷周圍組織,安全又有效。前三軍總醫院皮膚科主任趙昭明也認為雷射除毛是最佳選擇,但二氧化碳雷射需治療5、6次才見效,要多點耐心。
※延伸閱讀》
.拒絕毛手毛腳 掌握除毛周期
.除毛》光療除毛價位&前後準備
.除毛》短暫或永久 方法比一比
.除毛Q&A》愈刮愈粗? 錯覺啦!
【2009/06/20 聯合晚報】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天地/車禍顏面骨折 手術還她美貌
妙齡女車禍顏面骨折 手術「變臉」免開美肌大眼妹
健身教練不敢脫上衣 全因「雙乳激凸」太崩潰
熟齡染髮重點在自然 棕黑、深棕優於純黑染劑
長斑是皮膚老化的開始 醫師教你如何微整形不顯老
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害你老!醫曝臉部顯老3關鍵部位
台灣人瓜子臉黃金比例出爐 超過這比例就算國字臉
科學研究:75%瓜子臉最有吸引力 太尖反而不討喜
飄霧眉卻過敏 腫成兩條蚯蚓
29歲媽咪生3胎健身5年仍有妊娠紋 腹部拉皮重振信心
女子左耳被鄰居咬掉少1/3 手術造耳廓心理仍留陰影
飄霧眉不滿意眉型? 小心雷射「洗眉」愈洗愈黑
屁股大,極度影響視覺外觀!5種好看臀型這樣練
看中醫也可以美容!針灸淡化細紋改善大小臉
17歲男高中罹男性女乳症遭霸凌 微創手術助重建自信
準備好了嗎?隆乳該知道的十件事
隆乳可以隱形嗎 隱藏傷口要訣大揭密
不科學的火辣美波 隆乳手術再進化
隆乳旺季來臨 升級美波前牢記5大原則
隆乳有故事/經歷波濤洶湧 隆乳幕後推手是「他」
隆乳話歷史/從鹽水袋到果凍矽膠 完美胸形演進
隆乳新風潮/做太小被抗議罩杯飆升 女性為自己而美
美麗的哀愁/坑坑疤疤隆乳血淚 醫師巧手救援
擁有「大、自然」系性感美波 女醫師解惑隆乳5大迷思
不到30分鐘 便捷式隆乳時代來臨
宅花媽媽產後乳房消風 搶救下垂奶大作戰
3D真實體驗 精準隆乳新科技
隆乳瘋整形是亂象嗎 名攝影師郭英聲:比例和氣質同等重要
自體脂肪隆乳鈣化消風 內視鏡二次隆乳提高安全
宅在家滑手機 小心養出雙下巴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